牧童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形式: 古风

翻译

放牧的牛群在远处,环绕着村庄四面都是密集的稻谷和黍子。
山坡上的饥饿乌鸦啄食牛背,使我无法在田间玩耍。
进入山坡草地,牛群分散行走,白色的小牛偶尔在芦苇丛中发出叫声。
隔着河堤,它们吹动树叶回应同伴,还不时地敲响三四下长鞭。
牛儿们,吃草时要小心别互相碰撞,因为官府会来割你们的角。

注释

远牧牛:放牧的牛群。
绕村:环绕村庄。
禾黍稠:密集的稻谷和黍子。
陂中:山坡上。
饥乌啄牛背:饥饿乌鸦啄食牛背。
戏垄头:在田间玩耍。
入陂草多:进入山坡草地。
白犊:白色的小牛。
芦中鸣:芦苇丛中发出叫声。
隔堤吹叶:隔着河堤吹动树叶。
同伴:回应的同伴。
鼓长鞭:敲响长鞭。
莫相触:小心别互相碰撞。
官家:官府。
截尔头上角:割你们的角。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牧童在田间放牛的情景,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感受,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自然。诗中“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一句,就设定了一个广阔而丰饶的田园背景,其中“绕村四面”表达了田野的辽阔,而“禾黍稠”则描摹出农作物茂盛的景象。

诗人通过观察到“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的细节,展现了自己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这里的“饥乌”指的是饥饿的乌鸦,它们啄食牛背上的 虱虱,反映出一种生态链的平衡状态,同时也透露出牧童对这种自然秩序的尊重。

接下来的“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则描绘了牛群在茂密的草地上自由漫步的情景,“白犊”指的是带有白斑的牛,通过其鸣叫声,可以感受到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力与欢愉。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一句,则是牧童在放牧时对远处伙伴们发出的呼唤声和鞭策牛群的声音。这不仅描绘了田间劳作的景象,也传递出一种乡村生活中人与人的联络与交流。

最后,诗人提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则是对现实中某些权力干预的写照。这里的“官家截尔头上角”可能隐喻着某种统治力量对农民生活的影响,但诗人并没有过多地批判,而是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来接受这种现实。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自然且充满生命力的乡村世界,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现实中某些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收录诗词(441)

张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为乌江人

  • 字:文昌
  • 籍贯: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
  • 生卒年:约767~约830

相关古诗词

促促词

促促复促促,家贫夫妇欢不足。

今年为人送租船,去年捕鱼在江边。

家中姑老子复小,自执吴绡输税钱。

家家桑麻满地黑,念君一身空努力。

愿教牛蹄团团羊角直,君身常在应不得。

形式: 古风

南归

促促念道路,四支不常宁。

行车未及家,天外非尽程。

骨肉待我欢,乡里望我荣。

岂知东与西,憔悴竟无成。

人言苦夜长,穷者不念明。

惧离其寝寐,百忧伤性灵。

世道多险薄,相劝毕中诚。

远游无知音,不如商贾行。

达人有常志,愚夫劳所营。

旧山行去远,言归乐此生。

形式: 古风

城南

漾漾南涧水,来作曲池流。

言寻参差岛,晓榜轻盈舟。

万绕不再止,千寻尽孤幽。

藻涩讶人重,萍分指鱼游。

繁苗毯下垂,密箭翻回辀。

曝鳖乱自坠,阴藤斜相钩。

卧蒋黑米吐,翻芰紫角稠。

桥低竞俯偻,亭近闲夷犹。

目为逐胜朗,手因掇芳柔。

渐喜游来极,忽疑归无由。

气状虽可览,纤微谅难搜。

未听主人赏,徒爱清华秋。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将军行

弹筝峡东有胡尘,天子择日拜将军。

蓬莱殿前赐六纛,还领禁兵为部曲。

当朝受诏不辞家,夜向咸阳原上宿。

战车彭彭旌旗动,三十六军齐上陇。

陇头战胜夜亦行,分兵处处收旧城。

胡儿杀尽阴碛暮,扰扰唯有牛羊声。

边人亲戚曾战没,今逐官军收旧骨。

碛西行见万里空,幕府独奏将军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