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天台老樊

别后俄经几许春,相逢一笑挹南薰。

灰头土面无人识,木食草衣嫌俗纷。

在浙之台今已久,姓樊名邴寂无闻。

为君传此新诗去,寄与铅山赵翠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翻译

自从分别后已度过多少春天,重逢时微笑中感受南风的芬芳。
满身尘土无人识得,只愿过着粗茶淡饭、朴素生活的我,厌倦了世俗的纷扰。
我在浙江的官署任职已久,名叫樊邴,却默默无闻。
现在我为你写下这首新诗,希望能寄给铅山的赵翠云。

注释

别后:分开之后。
俄经:不久。
相逢:再次相遇。
一笑:微笑。
挹:汲取,感受。
南薰:南方的和煦之风。
灰头土面:形容生活艰辛,满身尘土。
无人识:没有人认识。
木食草衣:简朴的生活方式。
嫌俗纷:厌烦世俗的纷扰。
在浙之台:在浙江的官署。
今已久:已经很久。
姓樊名邴:名叫樊邴。
寂无闻:默默无闻。
为君:为了你。
传此新诗:传递这首新写的诗。
铅山赵翠云:铅山的赵翠云(人名)。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白玉蟾所作,名为《赠天台老樊》。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怀旧情感和淡远的生活态度。

“别后俄经几许春,相逢一笑挹南薰。”开篇两句,诗人通过对时光流转的反问,以及与故人的偶遇和共享美好时光的情景描绘,表达了对过往美好记忆的珍视。其中,“俄经几许春”既是时间的流逝,也隐含着岁月带来的孤寂感;“相逢一笑挹南薰”则是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友情和美好的追怀。

“灰头土面无人识,木食草衣嫌俗纷。”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后的生活状态。"灰头土面"形容了长时间不与世间接触的模样,而"木食草衣"则是对自然生活的写照。这两句通过强烈的视觉和感觉细节,展现出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超脱与淡然。

“在浙之台今已久,姓樊名邴寂无闻。”诗中的"浙之台"指的是天台山,这里是诗人居住的地方。"姓樊名邴寂无闻"则表明了这位隐者虽然生活在世俗之外,但依然有着自己的名字和姓氏,只不过因其清高脱俗而不为世人所知。

“为君传此新诗去,寄与铅山赵翠云。”最后两句,诗人通过将这首诗作为礼物,传递给远方的友人赵翠云,以表达自己的情谊。这也彰显了古代文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总体来说,这首诗是对隐逸生活的一种赞美,同时也是对人生境遇的一种深刻反思。通过这几行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友情以及生命本质的深切理解和热爱。

收录诗词(1200)

白玉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 字:如晦
  • 号:琼琯
  • 籍贯:南宋时
  • 生卒年:1134~1229

相关古诗词

赠天庆观

买得螺江一叶舟,功名如蜡何休休。

我无曳尾乞怜态,早作灰心不仕谋。

已学漆园耕白兆,甘为关令候青牛。

刀圭底事凭谁会,明月清风为点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赠王太尉

笑曳华裾出禁庭,一声长啸万山青。

归来车马如云拥,扫去簪缨似梦醒。

红码碯杯斟白酒,碧珊瑚枕倚朱屏。

也须趁取些强学,作个唐人五达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赠卢隐居

日高丈五尚酣眠,心下无愁不管天。

野蔌山肴酬白醑,乾柴净米煮清泉。

不须求仕如藏用,且自烹茶学玉川。

时策短筇松竹下,清閒便是地行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赠冲虚邹道士

吾师有道貌,山水个中人。

无著故无累,是清还是真。

烟霞供笑咏,泉石瀹精神。

何日分峰隐,诛茅愿卜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