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九华山费徵君故居

草堂芜没后,来往问樵翁。

断石荒林外,孤坟晚照中。

数溪分大野,九子立寒空。

烟壁曾行处,青云路不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草堂废弃后,我常常向砍柴的老人打听情况。
在荒废的树林和断裂的石头之外,孤零零的坟墓沐浴着夕阳的余晖。
几条小溪在广阔的原野上分流,九座山峰矗立在寒冷的天空之下。
曾经走过烟雾缭绕的崖壁,如今那通往云端的道路已无法通行。

注释

草堂:诗人居住或常去的简陋茅屋。
芜没:荒芜,被杂草淹没,指草堂已废弃无人打理。
来往:来回走动,此处指诗人自己频繁探访。
樵翁:砍柴的老翁,通常生活在山林间,对周围环境熟悉。
断石:断裂的石头,形容荒凉景象。
荒林:荒芜的树林,无人照料,杂草丛生。
孤坟:孤立的坟墓,表明逝者孤单且少有人祭奠。
晚照:夕阳的余晖,黄昏时分的阳光照射。
数溪:几条小溪,数量不确定的多条溪流。
分:分流,指小溪在此处分开流向不同方向。
大野:广阔的原野,广袤无垠的田野或平原。
九子:此处指九座山峰,以“子”代指,形象地表达山峰如人般站立于空中。
立寒空:矗立在寒冷的天空下,形容山峰高耸入云,与寒冷的天空形成对照。
烟壁:烟雾缭绕的崖壁,可能指山壁被云雾笼罩。
曾行处:曾经走过的地方,诗人回忆自己以前经过此处。
青云路:通往云端的道路,比喻高远的理想或隐居之地。
不通:无法通行,表明昔日可达之路如今已因某种原因变得难以涉足。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种荒凉与孤寂的景象。开篇便以“草堂芜没后”设定了一个时间点,指的是某个时代过去之后,草堂已经废弃不再有人光顾。这时的来往之人,只是偶尔问候那位隐居山林、靠砍柴为生的樵夫。

接着,“断石荒林外,孤坟晚照中”进一步渲染出一种寂静与凄凉的情景。诗人描述了一块被遗忘的石头和一座无人的坟墓,它们都位于荒废的树林之外,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格外孤独。

“数溪分大野,九子立寒空”则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辽阔。这里有多条小溪流,它们将广阔的大地切割成一片片,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而在这辽阔的天空下,有九只仙鹤立于其间,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最后,“烟壁曾行处,青云路不通”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现在道路阻隔的无奈。这里的“烟壁”指的是古时房屋的墙壁,而“曾行处”则是指过去常走过的地方。而如今,这条通向青云之路已经不再畅通,仿佛在说这段往事已被时间的尘埃所掩盖。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切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之情。

收录诗词(168)

张乔(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经宣城元员外山居

无人袭仙隐,石室闭空山。

避烧猿犹到,随云鹤不还。

涧荒岩影在,桥断树阴闲。

但有黄河赋,长留在世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经隐岩旧居

夜久村落静,徘徊杨柳津。

青山犹有路,明月已无人。

梦寐空前事,星霜倦此身。

尝期结茅处,来往蹑遗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金山寺空上人院

已老金山顶,无心上石桥。

讲移三楚遍,梵译五天遥。

板阁禅秋月,铜瓶汲夜潮。

自惭昏醉客,来坐亦通宵。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雨中宿僧院

千灯有宿因,长老许相亲。

夜永楼台雨,更深江海人。

劳生无了日,妄念起微尘。

不是真如理,何门静此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