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字华严经赞

我闻尊者龙胜师,应供曾入娑竭海。

龙宫微尘妙章句,目所一瞥辄能诵。

流于五天及震旦,为热恼中甘露门。

唯道人栖出其后,愿力猛利思精特。

能于方策纸墨间,书此大经十万偈。

诵于蜗舍巢庵中,了然如在龙宫见。

观者种性有差别,爱慕皆生殊异想。

要当谛观一尘中,亦有无边妙经卷。

昔有智人破此尘,十方世界一切说。

以名尘故非断空,而可破故非实有。

了此两宗妙法门,亦摄一切契经海。

譬如困卧俄顷际,梦中所历更千载。

乃知一念圆古今,真实际中法如是。

一微尘妙不可测,当知一一尘亦然。

譬如天帝网明珠,珠体莹然俱照彻。

一珠具足诸网珠,一一珠中同遍入。

我今以此金刚句,坏灭彼众下劣想。

使悟尘中含此经,奚方策中乃惊异。

咨尔山君河树神,各各当忆本愿力。

要当勇猛勤守护,勿令邪念辄蠹侵。

毗蓝风吹须弥卢,劫火焚烧大千界。

为摊此经一切处,使其凉曝各得所。

我此现前佛子等,作是观者名正观。

稽首十方调御师,刹刹尘尘为作證。

形式:

鉴赏

这首诗《小字华严经赞》由宋代僧人释德洪所作,赞美了《华严经》的深奥与广大。诗中提到的“尊者龙胜师”和“应供曾入娑竭海”,以及“龙宫微尘妙章句”,都暗示了《华严经》内容的丰富和神秘。诗中还提到了“五天及震旦”,指的是佛教传播的地域范围,以及“热恼中甘露门”,比喻《华严经》对众生心灵的滋养。

诗人进一步阐述了《华严经》的广泛影响,不仅在佛教界流传,也跨越了不同文化与地域。通过“唯道人栖出其后,愿力猛利思精特”这一句,表达了对《华严经》精神追求者的敬意。诗中提到的“能于方策纸墨间,书此大经十万偈”,展现了书写经典时的虔诚与努力。

接着,诗人探讨了《华严经》对不同读者的影响,指出“观者种性有差别,爱慕皆生殊异想”。这反映了经典作品对个体心灵的独特触动。通过“要当谛观一尘中,亦有无边妙经卷”,诗人强调了深入理解《华严经》的重要性,指出即使是一粒尘埃中,也蕴含着无尽的智慧。

诗中引用了“昔有智人破此尘,十方世界一切说”的典故,进一步阐述了《华严经》的包容性和普遍性。通过对比“以名尘故非断空,而可破故非实有”,诗人探讨了《华严经》中关于宇宙与存在的深刻见解。

最后,诗人以“譬如困卧俄顷际,梦中所历更千载”来比喻短暂与永恒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华严经》中关于时间与空间的哲学思考。通过“我今以此金刚句,坏灭彼众下劣想”,诗人表达了通过《华严经》来破除无知与偏见的决心。

整首诗通过对《华严经》的赞美,展现了其在佛教乃至整个文化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体现了释德洪对于经典学习与传播的深切关注和热情。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小字金刚经赞

昔有佛子根猛利,能观空性则是色。

欲显空色不思议,仰空书此金刚句。

至今风雨被原野,诸樵牧者集其下。

乃知肉眼不能见,譬如水中有盐味。

唯道人琼思精奇,能观色性即是空。

视此纤管大如椽,挥翰如行九轨道。

故于兼寸环中备,足广大言说身世。

人可见,不可读,譬如婴儿亲崖蜜。

我于此经能證入,初中后善三法门。

忽然落笔如建瓴,不复现行生倒想。

由色空观入诸境,奏刀肯綮无全牛。

尽持此法施群生,甚微细智愿同證。

形式:

东坡画应身弥勒赞

唯老东坡,秀气如春。游戏翰墨,挝雷翻云。

偶寄逸想,幻此沙门。了无一事,荷囊如奔。

憨腮皤腹,行若不闻。众生狂迷,以利欲昏。

如一器中,闹万虻蚊。吾未暇度,驼卧猿蹲。

傲睨一世,随处乾坤。

形式: 四言诗

出檀衣赞二首(其一)

古佛身上衣,佛佛相付授。

慈母爱儿心,针针自成就。

是故吾双峰,自少至白首。

护惜如镜奁,一尘不敢受。

何以出檀名,此时无别虑。

如持油钵行,如蹑独木渡。

永怀毗尼藏,一旦成万古。

纷纷五群众,来观亦顶礼。

平时放逸心,化作额间泚。

将见衣匣前,泚流似江水。

咨尔淮山神,守护当奉职。

无使尘涴侵,无使云润湿。

谛观不敢瞬,心折三叹息。

形式:

出檀衣赞二首(其二)

此出檀衣,慈母授我。不敢手扑,矧敢覆卧。

五十馀年,俨临清众。寒暑不易,尽形受用。

师后当知,商那和老。于母腹中,披九枝草。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