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四卧病舟中群公招登慈和寺

柳色扁舟带水阴,闻君卧疾引登临。

凭高始见三吴势,望远因知四海心。

山僧午后清禅洽,群木晴初绿霭深。

云外翩翩飞鸟尽,令人宛自动归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沿着河岸,柳树映衬着水面的阴影,听说你病了,我带你来此游览散心。
登高之后方能领略三吴之地的壮丽,眺望远方更觉胸怀四海之志。
午后山僧静修禅意深浓,晴空下的树木绿雾深深。
云层之外,飞鸟翩翩渐飞尽,此情此景让人不由自主地想作一首归乡之诗。

注释

柳色:指柳树的颜色,常用来描绘春天的景象。
扁舟:狭长的小船。
三吴:古代对长江下游地区的泛称,包括吴郡、吴兴、会稽三郡。
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环海,故以四海代指全国。
清禅:佛教用语,指清静的禅定状态。
绿霭:绿色的雾气,形容树木茂盛时的景色。
云外:天空中高远的地方。
动归吟:引发归乡的思绪,意即想作归乡的诗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宁静而又有些许忧伤的情境。开篇“柳色扁舟带水阴,闻君卧疾引登临”两句,通过柳树的绿意和船只随波逐流的景象,传达出一种清新而淡远的氛围,同时也隐含着对朋友病中之关心。

接着,“凭高始见三吴势,望远因知四海心”两句,则展示了诗人登高远望所感受到的广阔视野和深沉情怀。这里的“三吴”可能指的是古时江南地区的吴国,而“四海”则象征着更为广泛的世界。

在“山僧午后清禅洽,群木晴初绿霭深”两句中,诗人描绘了一位山中的僧侣在午后的宁静环境中进行禅修的情景,而周围的树木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葱郁,这些细节都增添了画面之美。

最后,“云外翩翩飞鸟尽,令人宛自动归吟”两句,则通过描写远处云端飞鸟的景象和人们内心的向往,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意境。这里“吟”字使用得非常巧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陶醉,也暗示了一种精神上的自在与宁静。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

收录诗词(14)

丘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事继母孝,常有灵芝生堂下。累官太子右庶子。致仕,给俸禄之半以终身。年八十馀,母尚无恙。及居忧,观察使韩滉以致仕官给禄,所以惠养老臣,不可在丧而异,惟罢春秋羊酒。卒年九十六。与刘长卿善,其赴上都也,长卿有诗送之,亦与王维为友。诗十三首

  • 籍贯:苏州嘉兴

相关古诗词

送阎校书之越

南入剡中路,草云应转微。

湖边好花照,山口细泉飞。

此地饶古迹,世人多忘归。

经年松雪在,永日世情稀。

芸阁应相望,芳时不可违。

形式: 排律 押[微]韵

湖中寄王侍御

日日湖水上,好登湖上楼。

终年不向郭,过午始梳头。

尝自爱杯酒,得无相献酬。

小僮能脍鲤,少妾事莲舟。

每有南浦信,仍期后月游。

方春转摇荡,孤兴时淹留。

骢马真傲吏,翛然无所求。

晨趋玉阶下,心许沧江流。

少别如昨日,何言经数秋。

应知方外事,独往非悠悠。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

去去知未远,依依甚初别。

他乡至下心,昨夜阶前雪。

终日读书仍少孤,家贫兄弟未当途。

适远才过宿舂料,相随惟一平头奴。

男儿出门事四海,立身世业文章在。

莫漫忆柴扉,驷马高车朝紫微。

江南驿使不曾断,迎前为尔非春衣。

形式: 古风

伤河龛老人

老人甲子难计论,耳中白毛三十根。

钓鱼几年如一日,船舷数寸青苔痕。

人生性命必归止,精魂伤夫向流水。

月如钩在轮影中,风似人来?声里。

蒲叶高低没钓矶,破舟仍系绿杨枝。

水流不为人流去,鱼乐宁知人乐时。

土龛门前一行柳,独引青丝织鱼笱。

柳花漠漠飞复飞,鱼笱如今落谁手。

余嗟老人多悲辛,老人昔日伤几人。

人情相掩且相叹,不喜河头秋与春。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