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

去去知未远,依依甚初别。

他乡至下心,昨夜阶前雪。

终日读书仍少孤,家贫兄弟未当途。

适远才过宿舂料,相随惟一平头奴。

男儿出门事四海,立身世业文章在。

莫漫忆柴扉,驷马高车朝紫微。

江南驿使不曾断,迎前为尔非春衣。

形式: 古风

翻译

虽然离开不算太远,但初次离别仍然依依不舍。
身处异乡内心充满忧愁,昨夜台阶前的雪增添了思乡之情。
整日苦读却依旧孤独,家庭贫困兄弟们也未能飞黄腾达。
出行匆忙只带了简单的行装,陪伴的只有一个普通的仆人。
男子汉出门闯荡四海,立身之本在于学问和文章。
不要太过怀念简陋的家门,要志向高远,追求驷马高车的显赫地位。
江南的信使未曾中断,我提前迎接你并非为了春天的衣裳。

注释

去去:离开,出发。
依依:依恋,不舍。
至下心:内心深处的忧愁。
舂料:指简单的行装,粮食等生活必需品。
平头奴:普通仆人,指身份低下的随从。
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文章:指学问和文学才能。
柴扉:简陋的木门,代指朴素的家。
驷马高车:古代贵族乘坐的华丽马车,象征显赫的地位。
紫微:代指朝廷或皇帝。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离家远行的游子对兄弟温馨相待和家庭贫困的深切感慨,以及对于未来人生规划的坚定信念。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情感色彩和细腻的生活描写,展现了作者丘为在唐代的生活背景与个人情怀。

“去去知未远,依依甚初别。”开篇两句便设定了一种离别的伤感氛围,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长途旅行和家人的不舍。"他乡至下心,昨夜阶前雪"则通过环境描写(异乡、寒冷、雪景)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终日读书仍少孤,家贫兄弟未当途。”这两句透露出作者面对的现实困境:尽管每天都在努力学习,但家庭贫困使得兄弟间相互扶持成为难题。

接着,“适远才过宿舂料,相随惟一平头奴”又展示了出行前的准备和简单的生活状态,以及作者身边仅有的伴侣是一名平头奴仆,这些细节都反映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差异。

“男儿出门事四海,立身世业文章在。”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志向和抱负的坚定信念:男子汉应当走出去闯荡世界,建立自己的声誉和事业,而这些都将通过文学创作来体现。

最后,“莫漫忆柴扉,驷马高车朝紫微。江南驿使不曾断,迎前为尔非春衣。”诗人告诫自己不要沉迷于对家乡的回忆,要乘着快马豪车向着尊贵的地位努力,而江南的邮驿线路从未中断,这也许暗示了通信的畅通和信息的交流,最后一句则强调了为迎接未来所做的准备不是仅限于春天。

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以及个人情感与宏大志向的交织,展现了一位唐代士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和远大的抱负。

收录诗词(14)

丘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事继母孝,常有灵芝生堂下。累官太子右庶子。致仕,给俸禄之半以终身。年八十馀,母尚无恙。及居忧,观察使韩滉以致仕官给禄,所以惠养老臣,不可在丧而异,惟罢春秋羊酒。卒年九十六。与刘长卿善,其赴上都也,长卿有诗送之,亦与王维为友。诗十三首

  • 籍贯:苏州嘉兴

相关古诗词

伤河龛老人

老人甲子难计论,耳中白毛三十根。

钓鱼几年如一日,船舷数寸青苔痕。

人生性命必归止,精魂伤夫向流水。

月如钩在轮影中,风似人来?声里。

蒲叶高低没钓矶,破舟仍系绿杨枝。

水流不为人流去,鱼乐宁知人乐时。

土龛门前一行柳,独引青丝织鱼笱。

柳花漠漠飞复飞,鱼笱如今落谁手。

余嗟老人多悲辛,老人昔日伤几人。

人情相掩且相叹,不喜河头秋与春。

形式: 古风

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竹下残雪

一点消未尽,孤月在竹阴。

晴光夜转莹,寒气晓仍深。

还对读书牖,且关乘兴心。

已能依此地,终不傍瑶琴。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泛若耶溪

结庐若耶里,左右若耶水。

无日不钓鱼,有时向城市。

溪中水流急,渡口水流宽。

每得樵风便,往来殊不难。

一川草长绿,四时那得辨。

短褐衣妻儿,馀粮及鸡犬。

日暮鸟雀稀,稚子呼牛归。

住处无邻里,柴门独掩扉。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