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远曲

吴门向西流水长,水长柳暗烟茫茫。

行人送客各惆怅,话离叙别倾清觞。

吟丝竹,鸣笙簧,酒酣性逸歌猖狂。

行人告我挂帆去,此去何时返故乡。

殷勤振衣两相嘱,世事近来还浅促。

愿君看取吴门山,带雪经春依旧绿。

行人行处求知亲,送君去去徒酸辛。

形式: 古风

翻译

苏州城西的流水悠长,水面宽阔柳色幽暗,烟雾弥漫。
行人和客人依依惜别,心中充满惆怅,举杯畅谈离别之情。
音乐声起,笙笛齐鸣,酒兴正浓时,歌声放纵豪放。
行人告诉我即将扬帆远行,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乡。
我们殷切地互道珍重,提醒世事瞬息万变,人生短暂。
希望你记住苏州的山峦,即使冬雪覆盖,春天依然青翠。
行人在你离去的路上寻找亲情,送别你让我感到酸楚。

注释

吴门:指苏州城。
流水长:流水悠长。
柳暗:柳色幽暗。
惆怅:伤感, 忧郁。
倾清觞:举杯畅饮。
丝竹:弦乐器和竹制吹奏乐器。
鸣笙簧:笙笛齐鸣。
挂帆去:扬帆远航。
何时返:何时能回。
振衣:整理衣裳,表示告别。
浅促:短暂, 快速变化。
吴门山:苏州的山。
带雪经春:冬天积雪过后的春天。
知亲:亲人。
徒酸辛:徒然感到酸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送别的画面,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人物情感的真切表达,展现了别离时的惆怅与深沉的情谊。

首句“吴门向西流水长”以宏伟的江景开篇,展示了送别的地理环境,同时流水长也象征着时间的无尽和离别的漫长。

接下来的“水长柳暗烟茫茫”则是对自然景观的进一步描绘,通过柳树的昏暗与烟雾的迷蒙,营造出一种淡远而又有些哀愁的情调。

“行人送客各惆怅,话离叙别倾清觞”直接表达了送别时人的情感状态。行人与客人在分别时都感到心中沉重,这种感情通过对话和酒宴的描写得以传达。

“吟丝竹,鸣笙簧,酒酣性逸歌猖狂”则展示了诗人在送别时的一种放纵自我的情绪。通过音乐与饮酒,诗人试图暂时忘却离愁,但这种狂欢背后是无法掩饰的悲伤。

“行人告我挂帆去,此去何时返故乡”这两句则直接了表达了行人的决心和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忧。挂帆启程意味着远行,而何时能返回故乡,则充满了未知和渴望。

“殷勤振衣两相嘱,世事近来还浅促”这两句描写了分别之际双方的殷切嘱咐,以及对世事变化无常的感慨。振衣象征着深情的告别,而世事的浅促则是对人生无常的一种体悟。

最后,“愿君看取吴门山,带雪经春依旧绿”这两句是诗人对友人的祝愿,希望朋友能够记得这个送别之地——吴门山,即使是在春天过后,山上的雪已经融化,但那里的景色依然如故。

“行人行处求知亲,送君去去徒酸辛”这两句则是诗人的自我感慨。在每一个旅途中寻找知己的过程里,每一次的送别都只能留下无尽的酸楚和辛酸。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送别的情景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深刻关系,以及面对离别时内心的复杂变化。

收录诗词(441)

张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为乌江人

  • 字:文昌
  • 籍贯: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
  • 生卒年:约767~约830

相关古诗词

送浙西周判官

由来自是烟霞客,早已闻名诗酒间。

天阙因将贺表到,家乡新著赐衣还。

常吟卷里新酬句,自话湖中旧住山。

吴越主人偏爱重,多应不肯放君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哭于鹄

青山无逸人,忽觉大国贫。

良玉沈幽泉,名为天下珍。

野性疏时俗,再拜乃从军。

气高终不合,去如镜上尘。

我初有章句,相合者唯君。

今来吊嗣子,对陇烧新文。

耕者废其耜,爨者绝其薪。

苟无新衣裳,曷用光我身。

奠酒徒拜手,哀怀安能陈。

徒保金石韵,千载人所闻。

形式: 古风

宴客词

上客不用顾金羁,主人有酒君莫违。

请君看取园中花,地上渐多枝上稀。

山头树影不见石,溪水无风应更碧。

人人齐醉起舞时,谁觉翻衣与倒帻。

明朝花尽人已去,此地独来空绕树。

形式: 古风

病中寄白学士拾遗

秋亭病客眠,庭树满枝蝉。

凉风绕砌起,斜影入床前。

梨晚渐红坠,菊寒无黄鲜。

倦游寂寞日,感叹蹉跎年。

尘欢久消委,华念独迎延。

自寓城阙下,识君弟事焉。

君为天子识,我方沉病缠。

无因会同语,悄悄中怀煎。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