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

巴人远从荆山客,回首荆山楚云隔。

思归夜唱竹枝歌,庭槐叶落秋风多。

曲中历历叙乡土,乡思绵绵楚词古。

身骑吴牛不畏虎,手提蓑笠欺风雨。

猿啼日暮江岸边,绿芜连山水连天。

来时十三今十五,一成新衣已再补。

鸿雁南飞报邻伍,在家欢乐辞家苦。

天晴露白钟漏迟,泪痕满面看竹枝。

曲终寒竹风袅袅,西方落日东方晓。

形式: 古风

翻译

巴地的人们远离家乡,回头只见荆山与楚云相隔遥远。
夜晚思念家乡,他们唱起竹枝歌,庭院里的槐叶在秋风中飘落。
歌曲中清晰地述说着乡土之事,乡愁如楚辞般深远绵长。
他们骑着吴牛,无所畏惧,手提蓑笠,任凭风雨洗礼。
傍晚猿猴哀鸣于江边,绿色的杂草连着江水和天际。
当初离家时十三岁,如今已十五,新衣多次修补。
大雁南飞,带来邻里间的问候,家中欢乐却掩盖了离家的辛酸。
晴空下,露珠晶莹,钟声悠悠,泪水滑过面庞,凝视着竹枝。
曲终时,寒风吹过竹林,西下的夕阳映照东方破晓的景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远行的旅人在秋夜中聆听儿童唱竹枝歌的情景,通过孩子们纯真的声音和歌词中的乡土情感,触发了诗人深沉的思念之情。

“巴人远从荆山客,回首荆山楚云隔。”开篇两句即设定了一个遥远的场景,旅人从巴蜀地区远行至荆州,而当他回望那片云雾缭绕的荆山时,心中已泛起思乡之情。

“思归夜唱竹枝歌,庭槐叶落秋风多。”夜幕降临,诗人在秋风的伴奏下聆听着孩子们的竹枝歌,那清脆的歌声与秋风交织,让他对家乡的思念更加强烈。

“曲中历历叙乡土,乡思绵绵楚词古。”通过儿童的歌唱,诗人感受到了深厚的乡土情怀和历史的沉淀,那些古老的楚辞在孩子们的歌声中得以传承。

“身骑吴牛不畏虎,手提蓑笠欺风雨。”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坚韧不拔、无所畏惧的形象,即使面对狂风暴雨,也只身披蓑笠,手执鞭策,与牛并行,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淡定与勇气。

“猿啼日暮江岸边,绿芜连山水连天。”随着夜色渐浓,猿鸣声此起彼伏,诗人站在江岸之上,只见到处都是绿色的荒草与连绵的山脉,以及无垠的水面和天际交融,景象壮阔而又孤寂。

“来时十三今十五,一成新衣已再补。”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他离开家乡已经多年,而孩子们也从小长到大,从一件衣服的更换和补缀中,可见岁月匆匆。

“鸿雁南飞报邻伍,在家欢乐辞家苦。”诗人通过鸿雁南飞,传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家庭温暖生活的不舍。离别之痛,虽在欢笑中,却难以掩盖。

“天晴露白钟漏迟,泪痕满面看竹枝。”晴朗的夜空下,露珠挂在草叶上闪烁,时间似乎变得缓慢,而诗人的泪水也随之涌出,在孩子们的歌声中,他沉浸于对家乡的无限思念。

“曲终寒竹风袅袅,西方落日东方晓。”最后一句,将听歌的情景推向高潮,歌曲结束后,只剩下了萧瑟的秋风在寒冷的竹林中游走,以及那逐渐消逝的西方落日与即将到来的东方曦光,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

这首诗通过对听歌场景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深沉的乡愁和对家国的不舍,同时也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音乐美以及生活情感的深切感悟。

收录诗词(116)

刘商(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画家。能文善画,诗以乐府见长。官虞部员外郎。后出为汴州观察判观察判官。后辞官从事自己喜欢的诗画创作事业,的诗歌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唐才子传》卷四说他“拟蔡琰《胡笳曲》,脍炙当时”。《全唐诗》收录有的很多诗歌

  • 字:子夏
  • 籍贯:徐州彭城县
  • 生卒年:766年—779年

相关古诗词

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其一)第一拍

汉室将衰兮四夷不宾,动干戈兮征战频。

哀哀父母生育我,见离乱兮当此辰。

纱窗对镜未经事,将谓珠帘能蔽身。

一朝胡骑入中国,苍黄处处逢胡人。

忽将薄命委锋镝,可惜红颜随虏尘。

形式: 乐府曲辞 押[真]韵

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其七)第七拍

男儿妇人带弓箭,塞马蕃羊卧霜霰。

寸步东西岂自由,偷生乞死非情愿。

龟兹觱篥愁中听,碎叶琵琶夜深怨。

竟夕无云月上天,故乡应得重相见。

形式: 乐府曲辞

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其九)第九拍

当日苏武单于问,道是宾鸿解传信。

学他刺血写得书,书上千重万重恨。

髯胡少年能走马,弯弓射飞无远近。

遂令边雁转怕人,绝域何由达方寸。

形式: 乐府曲辞

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其二)第二拍

马上将余向绝域,厌生求死死不得。

戎羯腥膻岂是人,豺狼喜怒难姑息。

行尽天山足霜霰,风土萧条近胡国。

万里重阴鸟不飞,寒沙莽莽无南北。

形式: 乐府曲辞 押[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