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秋怀

辞无圭组隐无才,门向潮头过处开。

几度黄昏逢罔象,有时红旭见蓬莱。

碛连荒戍频频火,天绝纤云往往雷。

昨夜秋风已摇落,那堪更上望乡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言辞中没有华丽的辞藻隐藏着无尽的才华,家门向着潮水涌动的地方开放。
多少次黄昏时分遇到虚幻的罔象,偶尔在朝霞映照下能见到传说中的蓬莱仙境。
沙漠边连着荒废的哨所频繁地战火燃起,天空中几乎不见云彩却常常有雷声轰鸣。
昨晚秋风吹落了树叶,怎能忍心再登上那令人思乡的高台。

注释

辞无圭组:言辞不华丽,圭组比喻官阶、礼服上的装饰,这里指没有华丽的修饰。
隐无才:隐藏着的不是没有才能。
门向潮头:家门对着潮水涌动的方向,比喻生活环境多变或心境开阔。
罔象:古代传说中的水怪,这里比喻虚幻、不真实的事物。
红旭:红色的朝霞,指早晨。
蓬莱: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海外仙山,常用来象征仙境。
碛:沙漠或沙石地。
荒戍:荒废的哨所或堡垒。
纤云:细小的云彩,这里形容天空异常晴朗。
往往雷:常常有雷声,暗示环境恶劣或心情不宁。
摇落:树木落叶,比喻时光流逝或事物衰退。
望乡台:传说中能远眺家乡的高台,引申为引起思乡之情的地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海上的秋天怀念家乡的景象和情感。开篇"辞无圭组隐无才,门向潮头过处开",诗人自谦没有才能,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门朝着潮汐开启,可能是在描述自己在异乡的寂寞与不为人知的情感。

接着"几度黄昏逢罔象,有时红旭见蓬莱",这里的"罔象"通常指的是云中幻出的奇特形状,而"蓬莱"则是传说中的仙山。诗人在黄昏时分看到了奇异的云彩,或是在日出时看到了一丝丝红光透过云层,这些景象让他联想到遥远的神话世界,也许是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向往。

"碛连荒戍频频火,天绝纤云往往雷",这里描述了边塞的荒凉和战争的迹象。"碛"是一种古代边防的设施,而"荒戍"则是荒凉的边塞。这两句通过对战事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动荡不安的情绪。

最后"昨夜秋风已摇落,那堪更上望乡台",诗人提到昨晚的秋风已经吹落了树叶,而自己又怎能忍受更多地仰望那遥远家乡的高台。这两句流露出深深的乡愁和对故土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怀旧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边塞生活的艰苦与战争的阴影。

收录诗词(302)

吴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 字:子华
  • 籍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850

相关古诗词

病中宜茯苓寄李谏议

千年茯菟带龙鳞,太华峰头得最珍。

金鼎晓煎云漾粉,玉瓯寒贮露含津。

南宫已借徵诗客,内署今还托谏臣。

飞檄愈风知妙手,也须分药救漳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离岐下题西湖

送夏迎秋几醉来,不堪行色被蝉催。

身随渭水看归远,梦挂秦云约自回。

雨细若为抛钓艇,月明谁复上歌台。

千波万浪西风急,更为红蕖把一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离霅溪感事献郑员外

足恨饶悲不自由,萍无根蒂水长流。

庾公明月吟连曙,谢守青山看入秋。

一饭意专堪便死,千金诺在转难酬。

云沈鸟去回头否,平子才多好赋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日落林西鸟未知,自先飞上最高枝。

千啼万语不离恨,已去又来如有期。

惯识江南春早处,长惊蓟北梦回时。

谢家园里成吟久,只欠池塘一句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