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宜茯苓寄李谏议

千年茯菟带龙鳞,太华峰头得最珍。

金鼎晓煎云漾粉,玉瓯寒贮露含津。

南宫已借徵诗客,内署今还托谏臣。

飞檄愈风知妙手,也须分药救漳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千年茯苓如龙鳞般珍贵,在华山之巅得以寻获最为稀有之宝。
清晨金鼎中煎煮云雾般的茯苓粉,寒玉碗中盛满露珠般蕴含精华的茯苓膏。
宫廷早已邀请诗人歌颂其奇妙,如今内廷又托付谏臣赞誉其功。
传递紧急文书以茯苓治愈风疾显妙手回春,也应分享此药救助漳水之滨的百姓。

注释

千年茯菟:千年生长的茯苓,茯菟是茯苓的别称,这里形容其年久而珍贵。
太华峰头:即华山之顶,华山为中国五岳之一,以此强调茯苓生长环境之高与珍稀。
金鼎:古代烹饪器具,多为贵族使用,此处指熬制药材的高贵器皿。
云漾粉:形容煎煮茯苓时蒸汽升腾如同云雾,茯苓粉细腻轻盈。
玉瓯:玉制的容器,形容装载茯苓制品的器皿精美。
露含津:比喻茯苓制品中蕴含的汁液像露水一样清新滋养。
南宫:古代对皇宫的别称,这里泛指朝廷。
徵诗客:征召诗人,指朝廷欣赏茯苓之美而邀请文人吟咏。
内署:宫内的官署,此处代指皇帝近侍或决策机构。
托谏臣:通过谏臣表达对茯苓价值的认可,谏臣即向皇帝进言的大臣。
飞檄:紧急文书,古代用于快速传递军事或重要政令的信息。
愈风:治愈风疾,指茯苓有治疗疾病之效。
妙手:医术高明的人。
漳滨:漳水之滨,泛指需要救助的百姓居住地,漳水为河流名。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吴融的作品,名为《病中宜茯苓寄李谏议》。诗中的意境浓厚,语言精美,是一首借景抒情、寄托深长之作。

从“千年茯菟带龙鳞,太华峰头得最珍”几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茯苓草的珍视和向往。茯苓是一种传说中的灵药,被誉为延年益寿的仙草。而这里的“千年茯菟”,则是对其神圣和稀有程度的一种夸张表达,显示了诗人对于这份珍贵物品无比的渴望。

接着,“金鼎晓煎云漾粉,玉瓯寒贮露含津”两句,则描绘了一幅煎药的画面。金鼎和玉瓯都是用来煎药的器具,这里通过对煎药过程的细腻描述,诗人表达了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以及对煎制茯苓草药的期待。

下片“南宫已借徵诗客,内署今还托谏臣”两句,显示了诗人的政治抱负和对友人的思念。诗人通过“南宫”、“内署”这样的词汇,隐约表达了一种朝廷官员的身份,以及与之相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飞檄愈风知妙手, 也须分药救漳滨”两句,则又回到了对茯苓草及其疗效的赞美。这里的“飞檄”,是指疾病迅速好转,而“妙手”则可能暗指医者或友人李谏议的手艺和善意。诗人的这番表述,既体现了他个人的健康关怀,也反映出对朋友间互相救助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茯苓草的描写,以及煎药、政治抱负和友情的情感流露,构建了一幅生机勃勃又不失深远的意象。诗人借物抒情,寓意于景中,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造诣。

收录诗词(302)

吴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 字:子华
  • 籍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850

相关古诗词

离岐下题西湖

送夏迎秋几醉来,不堪行色被蝉催。

身随渭水看归远,梦挂秦云约自回。

雨细若为抛钓艇,月明谁复上歌台。

千波万浪西风急,更为红蕖把一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离霅溪感事献郑员外

足恨饶悲不自由,萍无根蒂水长流。

庾公明月吟连曙,谢守青山看入秋。

一饭意专堪便死,千金诺在转难酬。

云沈鸟去回头否,平子才多好赋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日落林西鸟未知,自先飞上最高枝。

千啼万语不离恨,已去又来如有期。

惯识江南春早处,长惊蓟北梦回时。

谢家园里成吟久,只欠池塘一句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途中见杏花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