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偈(其二十九)

先须持五戒,方始得人身。

有财将布施,身即不穷贫。

若行十善业,闻道得天人。

天人生灭福,来去如车轮。

有为接梵世,不及一毫真。

更欲谈玄妙,虑恐法王瞋。

形式: 偈颂 押[真]韵

翻译

首先必须遵守五戒,才能获得人的身份。
如果有财富,就应当布施出去,这样自身就不会贫穷。
如果能实践十种善行,听到佛法就能成为天人。
天人的福报有生有灭,就像车轮一样流转不停。
在世间追求有为之事,却无法触及真实的佛法本质。
还想谈论深奥的佛法,恐怕会触怒佛法之王。

注释

五戒:佛教中的五个基本戒律,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
布施: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式,指将财物或精神上的东西给予他人,以去除贪念.。
十善业:佛教中指十种善行,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
天人:佛教中的概念,指修行者达到某种程度后可以投胎到天界享受福报的存在.。
车轮:比喻事物循环往复,没有止境。
梵世:梵天世界,佛教中指超越世俗的神圣境界。
真:指佛教中的真理或真实佛法。
法王:佛教中对佛法的尊称,也指佛法的主宰。
瞋:愤怒,这里指对佛法的不敬或误解。

鉴赏

此诗偈出自唐代僧人庞蕴之手,体现了佛家以慈悲为本、修行六度的宗旨。首句“先须持五戒,方始得人身”强调了在获得人身之前必须守持五戒的重要性,这里的五戒即是佛教中的基本戒条,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接着,“有财将布施,身即不穷贫”则说明了布施的功德,可以使人摆脱贫穷。

“若行十善业,闻道得天人”进一步指出,如果能够实践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就能达到天人的境界,闻道即是听闻佛法。紧接着,“天人生灭福,来去如车轮”则形象地描述了天人之福虽然美好,但如同车轮般不断流转,生与灭相继,不可持久。

“有为接梵世,不及一毫真”表达了一种超脱的追求,即通过修行来达到梵天的境界,但这也只是暂时的安乐,并非真正的解脱。最后,“更欲谈玄妙,虑恐法王瞋”则表现了诗人对深入探讨佛法奥义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敬畏之心,担忧如果自己的理解不够深刻,可能会触怒到佛陀。

整体而言,此诗偈融合了佛教哲理与修行实践,展现了作者对于佛法的深刻理解和个人的内在追求。

收录诗词(204)

庞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诗偈(其三十)

世人重珍宝,我则不如然。

名闻即知足,富贵心不缘。

唯乐箪瓢饮,无求澡镜铨。

饥食西山稻,渴饮本源泉。

寒披无相服,热来松下眠。

知身无究竟,任运了残年。

形式: 偈颂 押[先]韵

诗偈(其三十一)

无念清凉寺,蕴空真五台。

对镜心无垢,当情心死灰。

妙理于中现,优昙空里开。

无求真法眼,离相见如来。

若能如是学,不动出三灾。

形式: 偈颂 押[灰]韵

诗偈(其三十二)

中人乐寂静,下士好威仪。

菩萨心无碍,同凡凡不知。

佛是无相体,何须有相持。

但令心了事,遮莫外人疑。

如人渴饮水,冷暖心自知。

形式: 偈颂 押[支]韵

诗偈(其三十三)

惭愧一双眼,曾见数般人。

端正亦不爱,丑陋亦不瞋。

当头异国色,何须妄起尘。

低头自形相,都无一处真。

身心如幻化,满眼没怨亲。

形式: 偈颂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