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韩庶子

西街幽僻处,正与懒相宜。

寻寺独行远,借书常送迟。

家贫无易事,身病足闲时。

寂寞谁相问,祗应君自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在西街那偏僻的一角,正好适合我这慵懒之人。
独自去寻找寺庙,路程遥远;借书时常常会迟到。
家中贫困,没有容易的事;身体有病,才有更多的空闲时光。
在这寂寞之中,又有谁能询问?恐怕只有你知道我的境况。

注释

西街:指某个偏僻的街道。
幽僻:安静而偏僻。
懒:形容人的懒散。
相宜:适合。
寻寺:寻找寺庙。
独行:独自行动。
远:距离长。
送迟:送达书籍的时间晚。
家贫:家中贫穷。
易事:简单的事情。
身病:身体有病。
足闲时:有足够的时间休息。
寂寞:孤独寂寞。
谁相问:没有人来询问。
祗应:只可能。
自知:自己知道。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淡泊明志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西街幽僻处,正与懒相宜"表达了诗人喜爱宁静安逸的环境,这里的人物交往少,恰好适合诗人的性情。"寻寺独行远,借书常送迟"则透露出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他不仅喜欢独立漫步于远离尘嚣的寺庙之中,而且还经常向别处借阅图书,但却往往是慢条斯理地送来,这或许反映了当时物资交流的不便,也可能是诗人对时间观念的一种表达。

"家贫无易事,身病足闲时"则直接揭示了诗人的现实困境,家庭贫困,没有轻松的事情可做,而且身体也不佳,只能在空闲时光中寻找片刻的安宁。最后两句"寂寞谁相问,祗应君自知"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和内心的自我省察。诗人并不期待外界的理解和关注,而是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这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常有的自强不息和超然物外的情怀。

总体而言,诗中流露出的是一种对世俗生活的淡然,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在平缓的笔触之下展开,既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也有对内心世界的坚守。

收录诗词(441)

张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为乌江人

  • 字:文昌
  • 籍贯: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
  • 生卒年:约767~约830

相关古诗词

酬韩祭酒雨中见寄

雨中愁不出,阴黑尽连宵。

屋湿唯添漏,泥深未放朝。

无刍怜马瘦,少食信儿娇。

闻道韩夫子,还同此寂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横吹曲辞.出塞

秋塞雪初下,将军远出师。

分营长记火,放马不收旗。

月冷边帐湿,沙昏夜探迟。

征人皆白首,谁见灭胡时。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支]韵

霅溪西亭晚望

霅水碧悠悠,西亭柳岸头。

夕阴生远岫,斜照逐回流。

此地动归思,逢人方倦游。

吴兴耆旧尽,空见白蘋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题韦郎中新亭

起得幽亭景复新,碧莎地上更无尘。

琴书著尽犹嫌少,松竹栽多亦称贫。

药酒欲开期好客,朝衣暂脱见闲身。

成名同日官连署,此处经过有几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