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行缠

朱丝葳蕤绳,是侬双行缠。

绕腕结同心,傍人那得见。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霰]韵

鉴赏

这首诗名为《双行缠》,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在手腕上缠绕丝线的情景,充满了情感与艺术的交融。

“朱丝葳蕤绳,是侬双行缠。” 开篇即以“朱丝”(红色的丝线)起笔,形象地勾勒出丝线的色彩与质感,“葳蕤”一词生动地描绘了丝线的繁复与华丽,仿佛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精美的画面。接着,“是侬双行缠”则直接点明了女子的动作——她正在手腕上缠绕着这两根红色的丝线,既表现了女子的细心与耐心,也暗示了她对这份装饰的珍视与喜爱。

“绕腕结同心,傍人那得见。” 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不仅描述了女子手腕上丝线的缠绕过程,更通过“结同心”这一比喻,表达了女子内心的情感世界。在这里,“同心”不仅指丝线的缠绕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圆环,更象征着女子与某个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而“傍人那得见”则巧妙地强调了这种情感的私密性与独特性,暗示了只有她自己和那个特定的人能够理解并感受到这份情感的深意。

整体而言,《双行缠》通过简洁而富有象征意义的语言,成功地捕捉了女性细腻情感与日常生活的美好瞬间,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黄督

谁能见歌舞,不自爱阳春。

少年双泪落,知是他乡人。

形式: 乐府曲辞 押[真]韵

作蚕丝(其一)

拾蚕蚕如指,出桑桑如掌。

一日三箔眠,交侬那得往。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养]韵

作蚕丝(其二)

大茧大如卵,小茧垂其腴。

三秋上织作,君看罗绣襦。

形式: 乐府曲辞 押[虞]韵

碣石篇(其一)

碣石中怒,沧海北倚。元气吐欱,若偃若起。

长风相薄,跳波千里。悬流冒颠,天汉外纪。

地轴高摽,毂转白日。与齐俱入,与汩偕出。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