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曾寻湘水东,古翠积秋浓。
长老禅栖处,半天云盖峰。
闲床饶得石,杂树少于松。
近有谁堪语,浏阳妙指踪。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中生活图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和禅师居所的生动形象,展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曾寻湘水东,古翠积秋浓”两句,诗人回忆自己曾经向东方的湘江流域去探索,那里的山青水秀,古木参天,一派深远的秋意。这里的“古翠”指的是古老的碧绿色泽,形象地描绘了山林在秋季的苍郁景致。
接下来的“长老禅栖处,半天云盖峰”两句,则具体地点明了诗人所寻找的是一位长者的禅修之地,这个地方位于半山腰上,云雾缭绕,给人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这里的“长老”很可能是指居住在此的禅师,而“云盖峰”则是那个地方的名字。
“闲床饶得石,杂树少于松”两句,诗人描述了这个山中的生活场景。在一张不太忙碌的床榻上,可以找到自然界中天然生成的石头;周围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树木,但以松树为最多。这样的描写给人一种宁静淡远的感觉。
最后,“近有谁堪语,浏阳妙指踪”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个地方以及居住于此的禅师或修行者的敬仰和向往之情。在“近有谁堪语”中,“堪语”意味着可以与之交谈的人,而“浏阳妙指踪”则是说在浏阳一带,留下了那位禅师的高深智慧或修行轨迹。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意境的细致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宁静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不详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风骚情味近如何,门底寒流屋里莎。
曾摘园蔬留我宿,共吟江月看鸿过。
时危苦恨无收拾,道妙深誇有琢磨。
凉夜欹眠应得梦,平生心肺似君多。
清泉流眼底,白道倚岩棱。
后夜禅初入,前溪树折冰。
南凉来的的,北魏去腾腾。
敢把吾师意,密传门外僧。
皎然灵一时,还有屈于诗。
世岂无英主,天何惜大师。
道终归正始,心莫问多岐。
览卷堪惊立,贞风喜未衰。
当时六祖在黄梅,五百人中眼独开。
入室偈闻传绝唱,升堂客谩恃多才。
铁牛无用成真角,石女能生是圣胎。
闻说欲抛经论去,莫教惆怅却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