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子升创作的《感遇十八首》中的第十四首。诗中以赵璧与燕石、卞和与宋人的典故为喻,探讨了真伪、善恶之间的辨识问题。
“赵璧羞燕石”,赵璧是珍贵的玉器,而燕石则是普通的石头,比喻真正的价值与虚假的价值之间的区别。“宋人嘲卞和”,卞和是发现和氏璧的先贤,却被世人误解,比喻真正有能力或价值的人可能遭遇误解或不公。
“两两不相下,涂人如之何”,这两句话表达了真正的价值与虚假的价值之间难以分辨的情况,即使是普通人也难以判断。接着,“一真必一伪,较若千里多”进一步强调了真伪之间的巨大差异,如同天壤之别。
最后,“时无哲后鉴,溟涬且同科”指出在当时缺乏明智的领导者或公正的评判者,使得真伪不分,如同一片混沌,无法区分。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比喻,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中真伪难辨、善恶混淆的现象,以及对公正与智慧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