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冀亳与歧山,一际五百年。
洙泗岂无集,未遇时运偏。
世降道愈悠,击壤呼尧天。
这首诗是宋代末期至元初诗人熊鉌所作的《七夕遇雨访石堂先生(其二)》中的片段。虽然题目中提及了“七夕”和“石堂先生”,但提供的诗句并未直接关联这些内容,而是描绘了一个历史和哲学的场景。
"冀亳与歧山,一际五百年",这两句似乎在追溯历史,将冀州(古代九州之一)和歧山(周文王得《易经》之地)相连,暗示着悠久的历史变迁。"一际五百年"强调了时间跨度之长。
"洙泗岂无集,未遇时运偏",洙泗指孔子讲学的地方,这里暗指圣贤之道并未因时光流逝而消失,但可能因为时机不遇,未能得到广泛传播或受到应有的重视。
"世降道愈悠,击壤呼尧天",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道义在世事变迁中逐渐淡出,人们呼唤古代理想盛世(如尧舜时代)的感慨。"击壤"源自《庄子》中的典故,形容百姓安乐,此处用来象征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道义传播和时代变迁的深沉思考。
不详
初名铄,字位辛。一号退斋。度宗咸淳十年进士。授汀州司户参军。入元不仕。幼志于濂、洛之学,从朱熹门人辅广游,后归武夷山,筑鳌峰书堂,子弟甚众。有《三礼考异》、《春秋论考》、《勿轩集》等
东都亦论道,忽梦金光身。
太和岂无治,髽发终殊伦。
夜半一炷香,命世胡邅屯。
混之再开辟,唤觉千载迷。
龙门空宝匣,明月照玉溪。
五纬集未久,又报填旅奎。
伟哉云溪翁,兴学功百世。
岂求奂轮美,作事见典制。
迂生吐狂愚,万一裨末议。
他时勒坚珉,洋洋可无愧。
州牧风化遗,乡贤典刑旧。
年代较后先,人品类贤否。
公议岂有情,祀典固非苟。
道义思无疆,功言期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