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东下却寄孙员外

縠江东下几多程,每泊孤舟即有情。

山色已随游子远,水纹犹认主人清。

恩如海岳何时报,恨似烟花触处生。

百尺风帆两行泪,不堪回首望峥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縠江东流了多少路程,每次停靠孤舟都充满深情。
山色似乎随着游子远去,水面波纹还映着主人的清澈心迹。
恩情深如大海高山,何时才能报答?遗憾像烟花般四处涌现。
巨大的风帆上挂着两行泪水,不敢再回头望那起伏的峥嵘往事。

注释

縠江:古代河流名,这里泛指江河。
泊:停泊,船只靠岸。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峥嵘:形容事物突兀不平,引申为往事的艰难或辉煌。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作品,名为《龙泉东下却寄孙员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深厚的情感和难以排解的思念之情。

"縠江东下几多程,每泊孤舟即有情。"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乘船沿縱江而下,心中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在每一个停泊的地方,都能感受到那种离别的孤独和哀愁。

"山色已随游子远,水纹犹认主人清。"

这里通过山川与水流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记忆。山色的渐行渐远象征着游子的孤独,而水纹却依旧保持着主人的清澈,这里"主人"指的是诗人心中的那片土地和亲人。

"恩如海岳何时报,恨似烟花触处生。"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恩情的回报和对怨恨的感受。恩情如同高山大海,无从报答;而怨恨则像轻盈的烟花,在每一个触碰的地方都能泛起波澜。

"百尺风帆两行泪, 不堪回首望峥嵘。"

诗人在这最后两句中通过对自己百尺高帆之船上流下的泪水和不忍心回头望向崎岖的山路,表达了离别时的痛苦和难以割舍的心情。

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色彩,展现了诗人对亲友的深沉思念,以及在外漂泊中所承受的心灵创伤。

收录诗词(507)

罗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字:昭谏
  • 籍贯: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
  • 生卒年:833-909

相关古诗词

仿玉台体

青楼枕路隅,壁甃复椒涂。

晚梦通帘柙,春寒逼酒垆。

解吟怜芍药,难见恨菖蒲。

试问年多少,邻姬亦姓胡。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伤华发

旧国迢迢远,清秋种种新。

已衰曾轸虑,初见忽沾巾。

日薄梳兼懒,根危镊恐频。

青铜不自见,只拟老他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关亭春望

关畔春云拂马头,马前春事共悠悠。

风摇岸柳长条困,露裛山花小朵愁。

信越功名高似狗,裴王气力大于牛。

未知至竟将何用,渭水泾川一向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后土庙

四海兵戈尚未宁,始于云外学仪形。

九天玄女犹无圣,后土夫人岂有灵。

一带好云侵鬓绿,两层危岫拂眉青。

韦郎年少知何在,端坐思量太白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