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边偶题

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

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轲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野外的流水毫不留恋地向前流去,不再回头,河边的花朵盛开,却是为了谁呢?
只知道事情随着眼前流逝,却未察觉岁月已悄悄爬上头白。
贫穷如孔丘、孟轲,不必唉声叹气,即使显达如周公、召公,也终将化为尘土。
深思这世间道理,有谁能真正理解?蒙邑先生,他的才情最为出众。

注释

野水:野外的流水。
去不回:向前流去不再回头。
丘轲:指孔子和孟子,古代儒家代表人物。
叹息:哀叹。
周召:指周公和召公,古代贤臣。
蒙邑先生:此处是对某位才子的尊称,具体身份未知。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作品,名为《水边偶题》。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感慨,表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人生无常以及个人功业成败的深刻感悟。

“野水无情去不回”,这句表达了对流逝之水无法停留的感慨。水象征着时间的不断流动,诗人通过“无情”一词,强调了时间不会因为人的情感而停止或倒流。

“水边花好为谁开”,则是对自然界中花朵盛放却无人欣赏这一现象的感叹。这里的“花好”不仅指花儿美丽,也暗含着诗人内心对于美好的留恋和惋惜。

接下来的两句,“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是对时间流逝和生命衰老的无奈感受。诗人通过这两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无法抗拒的时光变化和个人的生老病死感到的无力。

“穷似丘轲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此处诗人借用历史人物来比喻个人功业成败的无常。丘轲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隐者,他选择了隐居避世而不求闻达于世。周召则指的是西周初年的一位贤相召公奭,虽然他功绩显赫,但最终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成为过去。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即便是曾经声名远播的人物,最终也难免被时间掩埋。

最后两句,“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则是在赞美某位“蒙邑先生”的智慧和才能。诗人认为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真正理解并洞察到人生无常、功业成败的真谛者寥寥可数,而这位蒙邑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历史人物的引用,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流逝、个人的功业以及时间无情这一系列深刻而复杂的情感和哲理。

收录诗词(507)

罗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字:昭谏
  • 籍贯: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
  • 生卒年:833-909

相关古诗词

长安秋夜

远闻天子似羲皇,偶舍渔乡入帝乡。

五等列侯无故旧,一枝仙桂有风霜。

灯欹短焰烧离鬓,漏转寒更滴旅肠。

归计未知身已老,九衢双阙夜苍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长明灯

破暗长明世代深,烟和香气两沈沈。

不知初点人何在,秪见当年火至今。

晓似红莲开沼面,夜如寒月镇潭心。

孤光自有龙神护,雀戏蛾飞不敢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东归

仙桂高高似有神,貂裘敝尽取无因。

难将白发期公道,不觉丹枝属别人。

双阙往来惭请谒,五湖归后耻交亲。

盈盘紫蟹千卮酒,添得临岐泪满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东归别所知

芙蓉宫阙二妃坛,两处因依五岁寒。

邹律有风吹不变,郤枝无分住应难。

愁心似火还烧鬓,别泪非珠谩落盘。

却羡淮南好鸡犬,也能终始逐刘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