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寺

云树千寻隔翠微,给园金地敞仁祠。

讲花飘雨诸天近,春漏攲莲白日迟。

引钵当空时取露,残灰经劫自成池。

危栏徙倚吟忘下,九子铃寒塔影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高大的树木与碧绿的山峦相隔,宏伟的园林中金色的土地上矗立着仁爱的祠堂。
花朵在雨中飘落,仿佛接近了众神的天空,春天的脚步在倾斜的莲花池边显得缓慢。
僧人举着水钵在空中取水,即使残灰历经劫难,也自然化为池塘。
我倚着危险的栏杆吟诗,全然忘记下楼,九子铃声在寒冷的塔影中回荡。

注释

云树:形容树木高大如云。
翠微:青翠的山色。
金地:泛指园林中的金色土地。
仁祠:供奉仁德之人的祠堂。
讲花:可能是讲经时供奉的花朵。
攲莲:倾斜的莲花。
九子铃:佛教寺庙中的九个铃铛。
塔影:塔的影子。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甘露寺》。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甘露寺的景象,展现了其独特的风貌和深沉的历史感。首句“云树千寻隔翠微”描绘了寺庙被群山环绕,云雾缭绕的壮观景象,给人一种神秘而深远的感觉。接着,“给园金地敞仁祠”点明了寺庙的宏伟与庄重,金色的地砖映衬出仁爱的精神氛围。

“讲花飘雨诸天近”通过“讲花”和“飘雨”的意象,暗示了佛事活动的神圣与自然的交融,仿佛连诸天神灵都为之靠近。而“春漏攲莲白日迟”则进一步渲染了寺内时光的静谧,莲花般的春漏倾斜,白日显得格外漫长,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

“引钵当空时取露”描绘僧人清晨汲取露水的场景,体现了僧人的清修生活和对自然的亲近。最后一句“九子铃寒塔影移”以九子铃的冷寂和塔影的移动,表达了诗人在此处驻足凝思,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滞,只有铃声和塔影的移动在诉说着历史的流转。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甘露寺的环境、活动和氛围,展现了寺庙的宁静与深远,以及诗人在此处的感悟与思索,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收录诗词(1170)

欧阳修(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字:永叔
  • 号:醉翁
  • 籍贯: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
  • 生卒年:1007-1072

相关古诗词

白发丧女师作

吾年未四十,三断哭子肠。

一割痛莫忍,屡痛谁能当。

割肠痛连心,心碎骨亦伤。

出我心骨血,洒为清泪行。

泪多血已竭,毛肤冷无光。

自然须与鬓,未老先苍苍。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白兔

天冥冥,云濛濛,白兔捣药姮娥宫。

玉关金锁夜不闭,窜入滁山千万重。

滁泉清甘泻大壑,滁草软翠摇轻风。

渴饮泉,困栖草,滁人遇之丰山道。

网罗百计偶得之,千里持为翰林宝。

翰林酬酢委金璧,珠箔花笼玉为食。

朝随孔翠伴,暮缀鸾皇翼。

主人邀客醉笼下,京洛风埃不沾席。

群诗名貌极豪纵,尔兔有意果谁识。

天资洁白已为累,物性拘囚尽无益。

上林荣落几时休,回首峰峦断消息。

形式: 古风

石篆诗

寒岩飞流落青苔,旁斲石篆何奇哉。

其人已死骨已朽,此字不灭留山隈。

山中老僧忧石泐,印之以纸磨松煤。

欲令留传在人世,持以赠客比琼瑰。

我疑此字非笔画,又疑人力非能为。

始从天地胚浑判,元气结此高崔嵬。

当时野鸟踏山石,万古遗迹于苍崖。

山祗不欲人屡见,每吐云雾深藏埋。

群仙飞空欲下读,常借海月清光来。

嗟我岂能识字法,见之但觉心眼开。

辞悭语鄙不足记,封题远寄苏与梅。

形式: 古风

立秋有感寄苏子美

庭树忽改色,秋风动其枝。

物情未必尔,我意先已悽。

虽恐芳节谢,犹忻早凉归。

起步云月暗,顾瞻星斗移。

四时有大信,万物谁与期。

故人在千里,岁月令我悲。

所嗟事业晚,岂惜颜色衰。

庙谋今谓何,胡马日以肥。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