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子渐归华产茯苓若人形者赋以赠行

因归话茯苓,久著桐君籍。

成形得人物,具体存标格。

神岳畜粹和,寒松化膏液。

外凝石棱紫,内蕴琼腴白。

千载忽旦暮,一朝成琥珀。

既莹毫芒分,不与蚊蚋隔。

拾芥曾未难,为器期增饰。

至珍行处稀,美价定多益。

形式: 古风

翻译

因为归乡而谈论茯苓,长久以来它被记录在桐君的典籍中。
茯苓形成独特的形状,如同人或物,具备鲜明的特征和标准。
神山蕴藏精华,寒冷的松树化为滋养的液体。
外表坚硬如石棱般紫色,内部则蕴含着洁白如玉的精华。
经历了千年的时光,忽然间转变成琥珀。
它的光芒细致分明,连微小的蚊蚋也无法阻挡。
即使是轻如拾芥之事也不再困难,期待它制成的器具能增添华美。
如此珍贵的物品,使用时并不多见,价值自然更高昂。

注释

茯苓:一种药用菌类。
桐君籍:古代医学典籍,以桐君命名。
人物:这里指茯苓的形状独特。
标格:特征和标准。
神岳:神话中的高山,象征精华所在。
膏液:比喻滋养的液体。
琼腴:美玉般的精华。
琥珀:树脂化石,这里指茯苓的转变。
毫芒:细微的光芒。
蚊蚋:小型昆虫。
拾芥:形容轻而易举。
增饰:增加美观。
至珍:极珍贵的物品。
多益:价值增加。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所作的《尹子渐归华产茯苓若人形者赋以赠行》。诗人通过描述茯苓的形态特点,如其似人形,被赋予了灵性和品质,象征着尹子的品格。茯苓生长于神岳之间,蕴含着精华和和谐,外表坚硬如紫色石棱,内部则洁白如玉,经过岁月沉淀,最终成为珍贵的琥珀。诗人赞美茯苓虽微小却光芒四射,不与蚊蚋同流,即使是寻常之物,一旦精心制作,也能增添价值。整首诗寓言性强,表达了对尹子的祝福和对其才华的肯定,同时也体现了对茯苓这种药材的珍视。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尹师鲁治第伐樗

伊人利营构,思欲新其居。

匠筑经旧址,檐楹碍高樗。

且云忍不伐,何以成吾庐。

人言此树古,百怪所凭依。

独秉一定议,自将群俗违。

乃俾执柯者,丁丁霜刃挥。

歼殒条百尺,横朴株数围。

从兹朝夕间,不闻鸟雀喧。

既能考子室,而复高其门。

周也昔骋辩,得以不材论。

工今诚匪度,苟害安可存。

舟楫且非藉,薪爨聊用燔。

莫比沟中断,区区望牺樽。

形式: 古风

尹阳尉耿传惠新栗

金行气已劲,霜实繁林梢。

尺素走下隶,一奁来远郊。

中黄比玉质,外刺同芡苞。

野人寒斋会,山炉夜火炮。

梨惭小儿嗜,茗忆粗官抛。

此焉真可贶,遽尔及衡茅。

形式: 古风 押[肴]韵

开封古城阻浅闻永叔丧女

去年我丧子与妻,君闻我悲尝俛眉。

今年我闻君丧女,野岸孤坐还增思。

思君平昔怜此女,戏弄膝下无不宜。

昨来稍长应慧黠,想能学母粉黛施。

几多恩爱付涕泪,洒作秋雨随风吹。

风吹北来沾我袂,哀乐相恤唯己知。

自古寿夭不可诘,天高杳杳谁主之。

以道为任自可遣,目前况有宁馨儿。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忆吴松江晚泊

念昔西归时,晚泊吴江口。

回堤溯清风,淡月生古柳。

夕鸟独远来,渔舟犹在后。

当时谁与同,涕忆泉下妇。

形式: 古风 押[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