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荣辱升沈影与身,世情谁是旧雷陈。
唯应鲍叔犹怜我,自保曾参不杀人。
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
老逢佳景唯惆怅,两地各伤何限神。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作品,名为《寄乐天二首(其一)》。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表达了一种怀旧和哀伤的情感。他通过对荣辱变迁、世情更替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以及面对现实无常的无奈。
“荣辱升沈影与身,世情谁是旧雷陈。”这里诗人用“荣辱”指代人生的起伏变化,用“升沈”形容这些变化如同潮水一般不可预测。同时,“影与身”暗示了这种变化紧密相随,如同自己的影子一样难以摆脱。“世情谁是旧雷陈”则是在问,世间的情感和事物哪些是能够长存的,这里“旧雷陈”可能指的是那些已经过去但仍然被人铭记的事物。
“唯应鲍叔犹怜我,自保曾参不杀人。”诗人在这里提到了历史上的鲍叔和曾参。鲍叔是春秋时期的贤臣,以忠诚著称;曾参则是孔子的学生,以孝顺闻名。诗人通过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名字,表达了自己对于朋友之情的珍视,以及希望能够像他们那样保持自己的操守。
“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这里描述的是自然景象,可能是诗人所在之地的风光。“山入白楼”可能指的是山势进入了白色的楼阁之中,而“沙苑暮”则是在描绘黄昏时分的沙洲景色。接下来的“潮生沧海野塘春”则是描述着大海边潮汐的变化,以及春天在野塘(可能指的是水塘或河塘)中的情景。
最后两句“老逢佳景唯惆怅,两地各伤何限神。”诗人表达了面对美好景致时的复杂情感。尽管看到美丽的风景,但由于内心的哀愁,这份欣赏之乐也被不幸和哀痛所充斥。“两地”可能指的是诗人目前所处之地与他乡之间的心理距离,“各伤”则是在表达这两种地方都给了诗人不同形式的伤害,而“何限神”则是诗人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无尽追问。
不详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论才赋命不相干,凤有文章雉有冠。
羸骨欲销犹被刻,疮痕未没又遭弹。
剑头已折藏须盖,丁字虽刚屈莫难。
休学州前罗刹石,一生身敌海波澜。
早岁颠狂伴,城中共几年。
有时潜步出,连夜小亭眠。
月影侵床上,花丛在眼前。
今宵正风雨,空宅楚江边。
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皇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竹露滴寒声,离人晓思惊。
酒醒秋簟冷,风急夏衣轻。
寝倦解幽梦,虑闲添远情。
谁怜独欹枕,斜月透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