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边烽》由明末清初诗人陈恭尹所作,通过描绘边疆烽火传递的场景,展现了战争与和平的紧张关系,以及对国家安宁的深切期盼。
首句“夕烽传顷刻,千里到云端”,以“夕烽”开篇,形象地描绘了边疆烽火在傍晚时分迅速传递的情景,烽火从地面直冲云霄,跨越千里的距离,展现出烽火传递速度之快和覆盖范围之广。这一景象既展示了边防的警觉性,也暗示了边疆的紧张局势。
接着,“气足苍山暝,光添紫塞寒”,进一步渲染了烽火传递时的氛围。烽火的光芒照亮了苍茫的山脉,使得夜晚显得更加深沉,同时也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一抹温暖的光亮。这里的“气足”和“光添”不仅描绘了视觉上的感受,也暗含了力量和希望的象征。
“万方专视听,一点是平安”,这两句表达了对烽火传递信息的高度重视,认为它代表了国家的安宁。在古代,烽火传递的信息是军事行动的重要依据,能够及时传达战事情况,确保各方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这里将“一点”视为“平安”的象征,体现了人们对国家稳定和安全的渴望。
最后,“莫取佳人笑,诸侯怒目看”,则以一种讽刺的口吻,提醒人们不要因为表面的和平而忽视潜在的危机。佳人的笑声可能掩盖了战争的残酷,诸侯的怒目则反映了对边疆安全的警惕。这句话暗示了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平静,但实际的战争威胁仍然存在,需要时刻保持警觉。
综上所述,《边烽》通过描绘烽火传递的场景,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军事信息传递、国家安宁的期盼以及对和平与战争关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边疆安全的深切关注和对国家稳定的热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