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冯温往河外

琴剑事行装,河关出北方。

秦音尽河内,魏画自黎阳。

野日村苗熟,秋霜馆叶黄。

风沙问船处,应得立清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带着琴剑和行装,我离开河关向北行。
秦地的音乐在河内回响,魏地的绘画出自黎阳。
田野里的太阳照耀着成熟的庄稼,秋霜染黄了馆阁的叶子。
在风沙中寻找船只停泊的地方,应该就在清澈的漳水边。

注释

琴剑:泛指文人雅士的随身物品,象征着诗人的身份和情怀。
河关:古代的边关要塞,可能指的是黄河沿岸的关隘。
秦音:指秦地的音乐风格,代表了地域文化特色。
黎阳: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北部,与魏画相对,暗示诗人行程路线。
野日:野外的太阳,描绘出乡村景象。
船处:指河流或湖泊边的停船点。
清漳:漳河,发源于山西,流经河北,此处形容漳河水清澈。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薛能的《送冯温往河外》,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中的意境雄浑,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

"琴剑事行装,河关出北方。" 开篇两句,既点明了送别的对象是喜爱音乐和武术的朋友,又设定了送别的地点是在河关北上的广阔背景中进行。琴与剑不仅是生活的装饰,也寄寓着主人对友人才艺与勇气的赞赏。

"秦音尽河内,魏画自黎阳。" 这两句诗将视角转向更宽广的地理范围,"秦音"和"魏画"都是历史文化的象征,它们分别指代了秦地的音乐和魏国的绘画艺术。这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也映射出友人将要踏上的广阔旅程。

"野日村苗熟,秋霜馆叶黄。" 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一幅农村秋收图景,"野日村苗熟"表明了季节的成熟与丰饶,而"秋霜馆叶黄"则是对时间流逝与自然界的变迁做出的写照。这里的"馆"可能指的是诗人或友人的居所,它被秋霜染黄,显得格外凄凉。

最后两句"风沙问船处,应得立清漳。" 中的"风沙问船处"让读者感受到送别时刻的动荡心情和对远行朋友安全的关切,而"应得立清漳"则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期许与祝愿,希望他能在未来的旅途中保持一份清醒与坚定。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与历史文化的巧妙融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别时的复杂情感,以及对其未来之路的美好祝愿。

收录诗词(320)

薛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唐大臣,著名诗人。会昌六年,进士及第,补盩厔县尉。仕宦显达,历任三镇从事,累迁嘉州刺史、各部郎中、同州刺史、工部尚书,先后担任感化军、武宁军和忠武军节度使。广明元年,为许州大将周岌所逐,全家遇害。癖于作诗,称赞“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著有《诗集》十卷、《繁城集》一卷

  • 字:太拙
  • 籍贯:河东汾州(山西汾阳县)
  • 生卒年:817-880年

相关古诗词

送刘驾归京

相逢听一吟,惟我不降心。

在世忧何事,前生得至音。

蒲多南去远,汾尽北游深。

为宿关亭日,苍苍晓欲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送同儒大德归柏梯寺

柏梯还拟谢微官,遥拟千峰送法兰。

行径未曾青石断,拂床终有白云残。

京尘濯后三衣洁,山舍禅初万象安。

薇蕨纵多师莫踏,我心犹欲尽图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送判官赴京

阙下情偏已绝稀,天涯身远复相依。

庭花每对从容落,夜烛多同笑语归。

君子是行应柏署,鄙人何望即柴扉。

青云若遇交亲话,白璧无心待发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送李倍巡官归永乐旧居

羡君归去五峰前,往往星河实见仙。

麦垄夏枯成废地,枣枝秋赤近高天。

山泉饮犊流多变,村酒经蚕味可怜。

曾约道门终老住,步虚声里寄闲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