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题(其六)

平生山水趣,兼之云物情。

有客貌鲁儒,规予毋外营。

文质不相宣,茫昧求至诚。

讵知掇秋实,所植从春英。

玉洞有神龙,蜿蜒无留行。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山水与云物的浓厚兴趣,以及在面对客人的建议时内心的挣扎与思考。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文雅与质朴、外在与内在进行了对比,展现了诗人追求内心至诚与真实自我的过程。

“平生山水趣,兼之云物情。” 开篇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一生对山水美景和云雾变幻的热爱之情。山水之美,云物之态,皆是自然界的奇妙展现,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有客貌鲁儒,规予毋外营。” 接下来,诗人引入了一位看似朴实无华的客人,这位客人劝告诗人不应过于追求外在的名利与物质,而应专注于内心的修养与精神的追求。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个人品德与精神境界的重视。

“文质不相宣,茫昧求至诚。”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在面对内外矛盾时的困惑与探索。文雅与质朴,外在与内在,如何和谐统一,成为他不断思考的问题。这里的“至诚”不仅指对自我真实的追求,也包含了对道德品质的高标准要求。

“讵知掇秋实,所植从春英。” “掇秋实”意味着收获,而“所植从春英”则强调了播种与成长的过程。这两句诗暗示了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坚持,最终能够实现内心的满足与精神的成长,如同秋天收获果实一样,源自春天的辛勤耕耘。

“玉洞有神龙,蜿蜒无留行。” 最后两句以神话般的意象收尾,玉洞中的神龙象征着神秘的力量与智慧,它蜿蜒游走,寓意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化。这样的结尾既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也暗示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与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收录诗词(949)

陈子升(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失题(其七)

淹留忽白首,慷慨思平生。

年纪方秀发,天衢一何亨。

黄鹄羽初齐,裴回欲飞鸣。

致身何所期,伟迹光汗青。

追念古先业,扬镳抗群英。

得志必济世,拂衣始辞荣。

奈何抱此愿,时过竟无成。

凤衰逢接舆,却曲伤吾行。

功德属已往,立言吾奚徵。

端居发浩歌,空有金石声。

形式: 古风

别诗(其一)

六合为广厦,各自开房居。

往来廊径间,焉得免行途。

我非无敝室,之子静且都。

帏帐容我寝,饮食令我腴。

三暮敛心神,凌晨拜前除。

辞毕不我拒,劝戒成芳模。

寄言同堂子,聊复充此闾。

形式: 古风

别诗(其二)

居者思有行,行者思所止。

不知谁主客,对彼乃称已。

毂辘天地间,何由见真宰。

盆中环游鱼,磨上旋转蚁。

我欲穷八荒,拔山倒海水。

不就天人师,旁皇莫为理。

安得无住舍,招尔同居此。

形式: 古风

詶韩叔夜

行子极秋气,盘旋竹房清。

邑宰来相存,促膝非世情。

告我一高贤,名家自鄢陵。

永嘉行罢秩,贫胜南阳耕。

肝胆倾四海,旷若云山晴。

旅寺邻咫尺,奚容隔平生。

相见欢称诗,高谭金石声。

我观靡靡者,俗尚纷营营。

非君激新论,谁能闻典型。

愧我客临邛,如君诚长卿。

传音归故林,千里皆和鸣。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