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堂谷晏坐

上负青天壁,下引碧涧滋。

中有晏坐石,日夕忘吾归。

永怀幽栖人,千载谁与期?

人间九瀛海,莽苍天相围。

黄尘重如雾,举手不欲挥。

白云如可招,愿作双鹤飞。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隐逸高远的山林图景,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对超脱世俗生活的追求。

首句“上负青天壁,下引碧涧滋”描绘了山谷的壮丽景象,青天为顶,碧涧为底,展现出大自然的雄伟与生机。接着,“中有晏坐石,日夕忘吾归”则将读者的目光引向山谷深处的一块静谧的石头,暗示着这里是一个远离尘嚣、适合冥想修身的地方。诗人仿佛在此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沉浸在宁静与和谐之中。

“永怀幽栖人,千载谁与期?”表达了诗人对隐居者的深深敬仰与渴望,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孤独感,似乎在千年的时光中,能够找到知音的人寥寥无几。这种情感的抒发,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在现实与理想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后两句“人间九瀛海,莽苍天相围。黄尘重如雾,举手不欲挥”则从另一个角度描绘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他将人间比作广阔的海洋,被苍茫的天空所包围,而黄尘如同浓雾,遮蔽了视线,让人心生无奈与无力感。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也体现了他对自由与纯净生活的向往。

最后,“白云如可招,愿作双鹤飞”表达了诗人希望像白云一样自由自在,愿意化身为双鹤,在天空中翱翔,远离尘世的束缚。这种愿望既是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也是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尚情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反思,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收录诗词(272)

刘因(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初名骃,字梦骥。3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建祠堂

  • 字:梦吉
  • 号:静修
  • 籍贯: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
  • 生卒年:1249~1293

相关古诗词

九日登洪崖

卑居不见秋,登高自谁始?

清狂未免俗,谨厚亦复尔。

山光故相迎,百步翠可倚。

屈指数胜游,兹山居食指。

高绝让龙门,平敞亦专美。

群山渺波鳞,天开见洪水。

列岳真情尘,遐瞰小千里。

却恐行路人,视予旋磨蚁。

解衣林表坐,烂摘蒲萄紫。

甘浆来逡巡,毛骨脱泥滓。

胜境得真赏,泉石迥如洗。

况有幽栖人,嗒然空隐几。

相对已忘言,一笑云林喜。

回首暮烟深,高歌望吾子。

形式: 古风

游龙宫

翠涧如生烟,石濑欲无雪。

纵目失平地,仰面犹清樾。

时节未当春,生意方谋泄。

随时久闭藏,与物今超越。

兹游岂人力,胜境殆天设。

拊石看栖龙,髣髴仇池穴。

闻说如桃源,自古有深绝。

抠衣径欲往,不见当年辙。

独立驭长风,哀歌山石裂。

形式: 古风

九日携诸生登西山

九日秋服成,童冠从我游。

万古清沂春,重结西山秋。

白云归青岑,狂澜落沧洲。

永啸长风来,爽籁生岩幽。

清商失摇落,生气浮林丘。

门生顾我言,乐矣行归休。

风袂尚飘然,此意浩难收。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送徐生还鄂

燕山送客归南州,兴来每恨无扁舟。

君归为我谢江汉,思君不见令人愁。

千里风烟想萧洒,一代英雄成古丘。

当年才气鹦鹉洲,抚掌笑杀黄鹤楼。

黄鹤归来哀江头,江山依旧人悠悠。

浮云万古恣变灭,眼中扰扰何时休?

紫阳仙人歌远游,飞蛟起灭三千秋,为君挥手昆崙头。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