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题制参萧应父袭芳亭

细揽群英入此亭,重开八叶付公门。

无穷真意侵书架,不断清香对酒樽。

由实又花花又实,看孙生子子生孙。

主人不用平泉誓,自有根源六艺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翻译

仔细欣赏群英汇聚在此亭,再次开启八页文献交付公门。
无尽的真实情感渗透书架,永恒的芬芳伴随酒杯共饮。
实与花相映成趣,生生不息,如同子孙繁衍。
主人无需效仿古人平泉之誓,自有六艺经典作为根基。

注释

细揽:仔细欣赏。
群英:众多杰出人物。
此亭:这个亭子。
重开:再次打开。
八叶:多页文献。
公门:公共机构或官府。
无穷:无尽的。
真意:真实的情感。
书架:书柜。
清香:清雅的香气。
酒樽:酒杯。
由实:从实际出发。
又花:又如花朵。
看:观察。
孙生子子生孙:子孙繁衍。
主人:主人。
平泉誓:古人平泉之誓,指追求隐居生活。
根源:根本。
六艺:古代教育的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存:存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文人雅集的场景。"细揽群英入此亭",表现了主人精心挑选各类佳作,聚集在这个亭中,显示出对文化和学术的尊重与追求。而"重开八叶付公门"则暗示着这不仅是文学的交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无穷真意侵书架"展现了诗人对于知识无限的渴望,以及这种渴望如何渗透在书籍之间,充满了对学问的热爱。而"不断清香对酒樽"则描绘了一种文人雅集时的愉悦场景,清香的美酒与诗意的交流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享受精神盛宴的情境。

"由实又花花又实"一句,通过对比鲜花和果实之间的转换,暗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同时也象征着文学创作中真实与美好的结合。紧接着的"看孙生子子生孙"则表达了一种家族文化传承的理念,通过对后代的关注和期望,强调了血脉相承的重要性。

最后两句"主人不用平泉誓,自有根源六艺存",则是对主人的赞誉。"主人不用平泉誓"意味着主人不需要借助于外在的誓言来证明自己的学问和品行,而"自有根源六艺存"则指出主人自身就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学术功底,这些都是他内心修养的一部分。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个文人雅集的美好场景,更通过对文学、学问、传承等主题的探讨,表现出了一种深厚的文化自信和精神追求。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乙未渡淮点军登寿春南楼

曾向春秋识此州,西风吹袂过淮头。

人还故老衣冠喜,我为中原草木愁。

屹若长城今重镇,弃如敝屣昔轻谋。

功名不是吾曹事,且对空山徙倚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丁巳闰月六日登岳阳楼

二十年前典此州,经行中又几春秋。

青山面目元无恙,白发形骸祗自羞。

客子登临知有酒,古心忧爱在斯楼。

凭栏慨想飞吟过,水视杯坳芥视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丁巳到宜兴坟庵

归来闲未久,老去役何堪。

未远蜀天北,又之湘水南。

奔驰缘未足,辛苦分当甘。

徒羡林泉适,长年任住庵。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覃]韵

丁未效八窗叔赋黄郎

夙悟金仙空色教,化生千百对青春。

强颜翁媪栀为貌,取悦儿童丝系身。

立仗无言开口甚,当筵何事掉头频。

笑他鲍郭经年舞,我过莺花即问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