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六十首(其一三○)

心空及第无阶级,直下忘怀罪性空。

一念廓然三际断,千差万别尽圆通。

形式: 偈颂 押[东]韵

翻译

心中没有等级观念,直接忘记了一切罪恶的本质。
一个念头开阔,就能斩断三界的界限,所有差别和差异在这一刻都变得圆满通达。

注释

心空:心灵超越世俗的束缚。
及第:科举考试中选。
无阶级:不分等级。
直下:立即、直接。
忘怀:忘记。
罪性空:消除罪恶的根源。
一念:一个念头。
廓然:开阔、广大。
三际:佛教术语,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断:割断、隔绝。
千差万别:各种不同。
尽:全部。
圆通:佛教中指达到圆满的境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大师释宗杲的作品,名为《偈颂一百六十首》中的第一三○首。它以禅宗的视角探讨了修行者的内心世界和对佛教教义的理解。

"心空及第无阶级",这里的"心空"指的是禅宗所说的"空性",即认识到一切事物的本质都是空幻不实,没有固定的自性。"及第无阶级"则意味着超越了一切世俗的等级观念,达到了心灵的平等无分别。

"直下忘怀罪性空",直下忘怀,强调的是当下放下执着,忘记世俗的罪恶感,认识到这些都是心识所生,而非实有。"罪性空"则进一步指出,连罪业的本质也是空的,无需过分忧虑或悔恨。

"一念廓然三际断",一念指的是瞬间的觉知,廓然形容心境开阔,三际通常指时间、空间和生死三界,此句意为通过这一刹那的觉悟,可以打破这三界的束缚,达到超越。

"千差万别尽圆通",圆通是指佛教中的一种最高智慧,这里表示所有看似千差万别的现象,在悟道者眼中都能找到其内在的统一和圆满。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禅宗追求的心灵解脱和智慧领悟,强调了内心的清净与平等,以及通过顿悟超越世俗观念和生死界限的境界。

收录诗词(425)

释宗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字:昙晦
  • 籍贯: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
  • 生卒年:1089~1163

相关古诗词

偈颂一百六十首(其一一九)

荆棘林中善卷舒,更于骊颔探神珠。

南山鳖鼻活拈得,乘兴犹来捋虎须。

形式: 偈颂 押[虞]韵

偈颂一百六十首(其一○四)

门外春将半,山房总不知。

可怜拄杖子,暗里自抽枝。

形式: 偈颂 押[支]韵

偈颂一百六十首(其九十八)

去是住时因,住是去时果。

去住与果因,无可无不可。

形式: 偈颂 押[哿]韵

偈颂一百六十首(其八十)

一个驴鸣两个贼,堪与诸方为轨则。

正贼草贼不须论,大施门开无壅塞。

形式: 偈颂 押[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