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陶潜醉石

片石陶真性,非为曲糵昏。

争如累月醉,不笑独醒人。

积叠莓苔色,交加薜荔根。

至今重九日,犹待白衣魂。

形式: 五言律诗

翻译

片石显露出自然本性,并非因酒而昏沉。
何如长醉数月,不取笑那独自清醒的人。
层层叠加的莓苔颜色,交错缠绕着薜荔的根。
直到重阳节这一天,仍在等待那清高之人的灵魂。

注释

片石:零碎的石头,此处象征自然与本真。
陶:显现,透露。
真性:真实的本性。
曲糵:酒曲,这里代指酒。
昏:昏迷,沉醉,此处理解为迷失本性。
争如:何如,哪里比得上。
累月:连续几个月,长时间。
独醒人:比喻在众人皆醉时保持清醒的人。
积叠:层层累积。
莓苔色:莓苔覆盖的颜色,形容绿色浓郁。
交加:交错,交织在一起。
薜荔根:薜荔的根茎,一种常绿藤本植物。
重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白衣魂:指高洁之士的灵魂,白衣常用来象征清高脱俗之人。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贞白的作品,名为《书陶潜醉石》。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咏叹陶渊明与自然合一、醉酒之乐的诗句。

“片石陶真性,非为曲糵昏。”这两句表达了对陶渊明清醒而真实品性和他醉酒时的超然于世态的赞美。这里的“曲糵”指的是世俗纷争、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昏”则暗示着被这些复杂关系所迷惑。

“争如累月醉,不笑独醒人。”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陶渊明醉酒的境界,虽然他像累积的月光一样沉浸于醉意之中,但并不嘲笑那些清醒而孤单的人。这里体现了诗人对陶渊明超脱世俗、自得其乐态度的理解。

“积叠莓苔色,交加薜荔根。”这两句是形容自然景物的修辞手法,通过描绘草木的生长繁茂来隐喻陶渊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状态。这里的“积叠”、“交加”强调了生命力的旺盛和无边界。

“至今重九日,犹待白衣魂。”这两句表达的是诗人对陶渊明逝去依然怀念之情,所谓“重九日”很可能是指中秋节,古代有登高望远、饮酒赏月的习俗。至于“白衣魂”,则或许暗示着陶渊明清贫自守的精神遗风,仍在诗人心头萦绕。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陶渊明生活态度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陶渊明超脱世俗、与自然合一的生存智慧和艺术追求的深刻理解和赞美。

收录诗词(86)

王贞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在登第授职之间的七年中,他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写下了许多边塞诗,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激励士气的佳作。征戍之情,深切动人。对军旅之劳、战争景象描写的气势豪迈、色彩浓烈、音调铿锵。有《灵溪集》七卷,今编诗一卷。其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民间广为流传

  • 字:有道(875—958)
  • 号:灵溪
  • 籍贯: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
  • 生卒年:895

相关古诗词

长安道

晓鼓人已行,暮鼓人未息。

梯航万国来,争先贡金帛。

不问贤与愚,但论官与职。

如何贫书生,只献安边策。

形式: 乐府曲辞

田舍曲

古今利名路,只在侬门前。

至老不离家,一生常晏眠。

牛羊晚自归,儿童戏野田。

岂思封侯贵,唯只待丰年。

征赋岂辞苦,但愿时官贤。

时官苟贪浊,田舍生忧煎。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洛阳道

喧喧洛阳路,奔走争先步。

唯恐著鞭迟,谁能更回顾。

覆车虽在前,润屋何曾惧。

贤哉只二疏,东门挂冠去。

形式: 古风

谁唱关西曲,寂寞夜景深。

一声长在耳,万恨重经心。

调古清风起,曲终凉月沉。

却应筵上客,未必是知音。

形式: 古风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