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意

白玉若无玷,花颜须及时。

国色久在室,良媒亦生疑。

鸦鬟未成髻,鸾镜徒相知。

翻惭效颦者,却笑从人迟。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翻译

洁白如玉若无瑕疵,美丽容颜需趁青春展现。
国色天香久居深闺,即使良媒也会心生疑惑。
乌黑发丝还未盘成发髻,对镜自怜只是空自知。
羞愧于模仿西施皱眉,反笑自己迟迟未随人意。

注释

白玉:比喻纯洁无瑕的美。
玷:瑕疵,污点。
花颜:美丽的容颜,常指女子青春貌美。
及时:趁着适当的时间。
国色:形容姿色倾国倾城。
在室:指未出嫁的女子,古时女子出嫁称‘出室’。
良媒:好的媒人,通常指能促成好婚事的人。
生疑:产生疑问或不信任。
鸦鬟:黑色的发鬟,比喻年轻女子的秀发。
成髻:盘成发髻,古代女子成年或出嫁后通常会盘发。
鸾镜:华美的镜子,常用来形容女子照镜。
徒相知:只能自我欣赏,白白知道(自己的美貌)。
翻惭:反而感到羞愧。
效颦者:指模仿他人而不得其法的人,典故出自东施效颦。
却笑:反而笑。
从人迟:顺应人意或潮流太晚,这里指迟迟未嫁或未作出改变。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于濆的作品,题名为《拟古意》。全诗采用了古典诗词中的婉约和含蓄手法,通过对美好事物易逝和人心难测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情冷暖的深刻感悟。

首句“白玉若无玷”以洁净无瑕的白玉比喻女性的纯洁美丽,警示读者应及时珍惜和欣赏眼前的美好。紧接着,“花颜须及时”进一步强调了青春易逝,应把握现在。

“国色久在室”中的“国色”通常指代皇帝宠爱的妃子,这里或许暗喻女性的高贵和孤独,而“良媒亦生疑”则透露出即便是婚姻媒人的存在,也难免产生怀疑,反映了诗人对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看法。

“鸦鬟未成髻”形象地描绘了一位女子尚未将头发完全盘起,而“鸾镜徒相知”则表达了即便是精美的饰物也无法真正了解内心世界,都是外在装饰。

末两句“翻惭效颦者,却笑从人迟”,诗人自嘲曾经模仿他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如今却笑看世人的犹豫不决和错失良机。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于自己过去行为的反思,以及对周围人行为的观察。

整首诗以精致优雅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关于美好、时光、人心复杂性的画面,展现了古典诗词中特有的深邃情感和哲理思考。

收录诗词(42)

于濆(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逸诗,晚唐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咸通二年(681年)举进士及第,仕终泗州判官。濆患当时诗人拘束声律而入轻浮,故作古风三十篇,以矫弊俗,自号逸诗,有《诗集》、《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字:子漪
  • 生卒年:约876年前后

相关古诗词

村居晏起

村舍少闻事,日高犹闭关。

起来花满地,戴胜鸣桑间。

居安即永业,何者为故山。

朱门与蓬户,六十头尽斑。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沙场夜

城上更声发,城下杵声歇。

征人烧断蓬,对泣沙中月。

耕牛朝挽甲,战马夜衔铁。

士卒浣戎衣,交河水为血。

轻裘两都客,洞房愁宿别。

何况远辞家,生死犹未决。

形式: 古风

里中女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陇头吟

借问陇头水,终年恨何事。

深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

自古蕴长策,况我非才智。

无计谢潺湲,一宵空不寐。

形式: 古风 押[寘]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