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争导致的农村荒废和百姓困苦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实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战乱带来的灾难深感。
"东国连年水伤稼,使君到部即行春"两句,直接点出了东方国家连续多年的洪水灾害,导致农作物受损。"使君"指的是统治者或官员,而"到部即行春"则表明尽管情况严峻,但仍需进行春耕的准备,显示出一种无奈和对生计的渴望。
接下来的"茫茫四野潢污竭,郁郁万行桑柘新"两句,更深刻地描绘了战后荒废的景象。"茫茫四野"表达了一种广阔而又荒凉的情景,而"潢污竭"则指的是水涝后的土地难以耕作,"郁郁万行桑柘新"则形容了桑树和柘树茂盛的景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丰收,只是自然生长的结果。
第三句"俗不好奢田器贵"指出的是由于战乱导致物价飞涨,人们生活困难。而"狱无留系吏家贫"则揭示了官府的清贫和无法维持正常的司法制度。
最后两句"齐人忽怨归朝速,自是承明侍从臣"表达了诗人对那些急于回到朝廷而不顾百姓疾苦的官员的批评。"齐人"可能指的是某一地区的人们,而"忽怨归朝速"则显示出他们对于官员迅速离开的不满。最后,"自是承明侍从臣"强调了诗人的立场和责任感,他作为一个侍奉君王的臣子,对于国家和百姓有着深刻的认识。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战乱后果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灾害的哀叹,以及对治国安邦之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