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都曹

古木亭边夜响晨,饯壶重叠拥双轮。

高文健笔科场手,白发青衫宦路人。

十月霜风还劈面,六街尘土会欺贫。

麻源碧涧神仙地,早晚归来伴隐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夜晚在古老的树林和亭子边回荡着声响,直到清晨,酒壶重重叠叠,车轮滚动。
才华横溢的文人考场得意,身着白发青衫,已是仕途中的行人。
深秋的寒风吹打在脸上,繁华街道的尘土更显得贫者无助。
麻源碧绿的山涧,宛如仙境,我何时能回归,与隐士为伴。

注释

古木:古老的树木。
亭边:亭子旁边。
夜响晨:夜晚的声音延续到清晨。
饯壶:送别的酒壶。
重叠:堆积。
双轮:两辆马车。
高文:高才的文章。
健笔:有力的笔触。
科场手:科举考试的高手。
白发青衫:年老的官员穿着青色官服。
宦路人:仕途中的行人。
十月霜风:深秋的寒风。
劈面:迎面而来。
六街:城市的街道。
尘土:尘埃。
会欺贫:对贫者特别明显。
麻源:地名,可能有美丽的山水。
碧涧:清澈的山涧。
神仙地:如仙境的地方。
早晚:早晚有一天。
归来:返回。
伴隐沦:陪伴隐居生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木亭边的宁静夜景,古木之下传来阵阵响声,与晨鸡的鸣叫交织在一起。饯壶(一种古代酒具)被反复提起,似乎象征着某种重复而单调的生活节奏,同时也隐含着主人公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感慨。

高文健笔直指诗人以文学修养考验学子之手,这里写的是科举考试中的场景,通过"白发青衫宦路人"一句,可以体会到诗人对于那些在科举道路上奔波、历经沧桑的读书人的深切同情。

接下来的两句,则是对外界现实的描绘。十月的霜风依旧刺骨,六街尘土中也许隐藏着欺骗和不公,诗人通过这些景象传达了一种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最后,"麻源碧涧神仙地"一句,则是诗人对王都曹即将到来的地方的一种美好想象。这里的“隐沦”意味着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诗人希望自己能够早晚归来,与这片神仙般的地方融为一体。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社会现实的描绘,以及对文学修养和科举之路的点滴反思,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复杂的心理状态。

收录诗词(338)

李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雕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字:泰伯
  • 号:盱江先生
  •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 生卒年:1009—1059

相关古诗词

送王尉

义激中心不再思,宦途从此抱瑕疵。

谁怜君子笃亲意,况是明王孝治时。

靖节田园应久废,尚平婚嫁岂宜迟。

一官尘土休回顾,海上群鸥旧有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送仙游知县许延评

策名曾未几,奋迅出埃尘。

陋巷潜心久,亨衢得意新。

君恩方责报,民业近多贫。

莫学悠悠者,谋身不为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送任大中

真伪少分别,吁嗟此世情。

西施作老婢,南郭逞新声。

命合生来困,诗应没后名。

旅游何所得,赤日又徒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送危太博

一片灵台众共知,宦途宁肯避危机。

至诚似有神明助,尽室初从瘴海归。

烈火岂能伤美宝,覆盆终是见炎晖。

人生未出功名外,多少京尘待染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