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词人可旻所作的《渔家傲(其四)》。从内容上看,诗人通过对佛教西方净土的描绘,表达了对信仰的向往和追求。
“佛赞西方经现在”,开篇即点明主题,西方净土是佛教中极乐世界的代名,这里被赋予了神性和理想色彩。"广长舌相三千界"则形象地表达了佛陀普度众生的愿望,其舌相能遍及三千大千世界,象征着佛法的无边无际。
“为要众生生信解”,诗人强调了净土信仰对于众生的意义,它能够让人们在生命终结时刻生起正念,得到超脱。"临终迈"一词突显了生命短暂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从而引出后文关于修行净业的紧迫感。
“不修净业犹何待”,这是对那些未能修持净土法门之人的警策,意味着如果不趁早修习,将会错失解脱的良机。"七宝池塘波一派"描绘了极乐世界中的美好景象,七宝构成的池塘水波荡漾,一派祥和之气。
“莲华朵朵车轮大”,莲花在佛教中象征着清净和智慧,这里形容其朵朵如车轮大小,展示了净土中的莲花非凡巨大。"华内托生真自在"则表达了信徒通过念佛求生的愿望,在莲花之中重获新生,享受极乐世界的自由自在。
“分三辈”,可能是指根据众生的根性和修行程度而有不同的往生情况。"阿鞞跋致长无退"一句,通过对净土信仰不懈追求的表达,强调了对这份信仰的坚定和持久。
整首诗通过对西方净土的描绘,传递了一种对美好来世的向往,以及对于现世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它既是对佛教净土宗的赞颂,也是对人类精神追求的一种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