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陈屏甫

为僧不能成佛祖,圆顶方袍安足数。

儒不作圣玄不仙,章缝鹤氅空徒然。

何如居士现身说,火里莲花波里月。

男儿出世不出家,身虽城市心烟霞。

长生换取无生义,一日心空看及第。

自称了事老凡夫,不缁不羽不簪裾。

三教圣人管不到,兄弟一门胥好道。

埽室时翻贝叶文,晨钟晚磬声相闻。

青蚨散取布金地,十字街头作佛事。

事佛仍推屋上乌,从师拾得衣中珠。

衣珠拾得逢人卖,誓度有情归净界。

忆我初从海上来,东林偶入知宗雷。

侍儿机子求剃度,多谢檀那为證据。

大心未了现生缘,今朝弧矢还高悬。

寿佛破颜开口笑,笑道此翁正英妙。

座客谁知古佛心,山僧欲语终沉吟。

提起数珠一百八,请君会取无生法。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独特视角探讨了佛教与世俗生活的融合,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比僧侣、儒家学者、道士以及居士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无常”与“永恒”、“有生”与“无生”之间关系的探索。

首句“为僧不能成佛祖,圆顶方袍安足数”,诗人开篇即提出疑问,指出即使身为僧侣,也难以达到佛祖的境界,仅仅穿着僧服并不能代表修行的成就。接着,“儒不作圣玄不仙,章缝鹤氅空徒然”两句,进一步强调了不同宗教或哲学体系的局限性,认为即使作为儒家学者或道士,也难以达到圣人或仙人的境界,他们的外在形式(如章缝鹤氅)并不能真正体现内在的修为。

“何如居士现身说,火里莲花波里月”两句,诗人提出了另一种可能——居士(在家修行者)的生活方式。居士虽然生活在世间,但内心却能如同莲花般在火中保持清净,如同明月般照耀波澜。这种生活状态体现了内心的平静与智慧,是超越外在形式的修行。

“男儿出世不出家,身虽城市心烟霞”两句,诗人强调了内心的自由与超脱,指出真正的修行并不在于是否出家,而在于内心的追求与状态。即使身处繁华都市,也能保持心灵的宁静与超脱,如同置身于烟霞之中。

“长生换取无生义,一日心空看及第”两句,进一步探讨了生死观与修行的意义。诗人认为,追求长生不老并非真正的目的,真正的意义在于内心的觉醒与解脱。当内心达到空寂的状态时,就能看到生命的真谛,理解“及第”的深层含义,即达到精神上的超越与解脱。

“自称了事老凡夫,不缁不羽不簪裾”至“十字街头作佛事”几句,诗人描绘了一位不拘泥于传统形式的修行者形象,他以自己的方式实践佛法,无论是扫室翻经、晨钟晚磬,还是布施财物、在街头行善,都是为了度化众生,实现内心的慈悲与智慧。

“事佛仍推屋上乌,从师拾得衣中珠”两句,进一步强调了修行中的谦逊与学习态度,以及对师长的尊敬与追随。通过这些行为,修行者不仅能够获得内心的指导与启示,还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

“衣珠拾得逢人卖,誓度有情归净界”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普渡众生的坚定信念。拾得的衣珠象征着内心的智慧与慈悲,愿意将其分享给他人,引导他们走向解脱之路。

“忆我初从海上来,东林偶入知宗雷”至“提起数珠一百八,请君会取无生法”几句,诗人回顾了自己的修行历程,并邀请读者共同领悟佛法的真谛。通过回忆与教导,诗人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引导他们探寻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对比与反思,探讨了人生意义、修行境界以及普渡众生的主题。它鼓励人们超越表面的形式,追求内心的觉醒与智慧,从而实现真正的解脱与慈悲。

收录诗词(1733)

成鹫(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关广文典教琼山

游不必京华,仕不必台阁。

君不见仲尼欲浮海,子舆劝击柝。

男儿生不逢孔孟在邹鲁,忍使昔圣今贤终寂寞。

出身但愿作儒官,振起颓风返淳朴。

一朝筮仕初得心,不惮乘桴徇木铎。

珠崖去乡二千里,白浪如山天一角。

大鹏奋翼徙南溟,回首蓬蒿笑蜩鸴。

到时桃李花正妍,独拥皋比陈绝学。

谈经论义羞雷同,直指先天觉后觉。

图中一画见天心,纸上六经皆注脚。

申韩功利等粪壤,汉儒章句仍糟粕。

诸生侧耳闻未闻,薄海同风争拔濯。

彼都贤哲曾閒生,文采风流今似昨,如海忠介之骨骰、丘文庄之淹博。

当年文献未坠地,好与时贤兴礼乐。

刺桐开,木棉落,城南更与诸生约。

椰子浆,清可酌,槟榔花,香可嚼。

舞雩归咏春正佳,到处东风似乡国。

莫道广文贫,儒门原澹泊。

莫道广文卑,閒官无束缚。

挥手重相期,勿复怅离索。

昔年此地我曾游,海阔天空纵行乐。

别无一物贮空囊,祇有清风满归橐。

世外閒人似贵人,千里一堂同作略。

长官不比老僧贫,常禄犹堪支负郭。

探囊剩有一钱看,笑杀山中老饥鹤。

形式: 古风

送李方水典教临皋

有母倚门孙绕膝,男儿俯仰事未毕。

老兄去作宦游人,山僧又是参方日。

曾闻儒者戒远游,胡为孔孟终周流。

古来贤圣且如此,我辈岂得长淹留。

吾家更有陈公案,不见新州卖柴汉。

自从獦獠入黄梅,引得儿孙恩爱断。

堂中饭熟热碗鸣,一饱各自东西行。

老兄选官予选佛,岂效儿女牵痴情。

痴情决绝孤琴悄,无弦一曲知音少。

不道珠崖道里赊,不道先生官职小。

不道广文薪俸微,不道故人相见稀。

若教官舍成窠臼,那得儒冠伴衲衣。

山僧老矣君亦老,成道成名归及早。

知恩容易报恩难,作宦参方非草草。

形式: 古风

送林梅村解元

立身须作第一人,学佛当观第一义。

丈夫圣谛且不为,选官选佛应无异。

林君名字天下闻,贤书首荐称人瑞。

文章于尔但秕糠,传入长安曾纸贵。

岂知妙道中所存,明镜当空无一字。

六年两度上金台,世路无人知国士。

上元甲子三阶平,黄河见底麒麟至。

大人利见会有时,看君出疆还载质。

轻车熟道早登程,万里风云若平地。

去时岭上花正开,到日皇州花下醉。

春风得意远相闻,山中笑杀无名氏。

老僧老矣不出门,吟诗送客无佳思。

岐路因君赠一言,却恐贵人多忘记。

休忘记,便作南宫第一人,更有人间第一事。

形式: 古风

初入鼎湖赋事

羚羊峡束牂牁注,群峰阖辟如门户。

雾蒸霞蔚庆云深,龙降虎伏师王踞。

相闻邃古轩辕翁,此地曾来开鼓铸。

范成神鼎即登遐,留与空王作常住。

云顶老人手眼高,开辟恰当无佛处。

一区金地万山中,丹梯锁断红尘路。

钟磬出林天籁空,松杉匝地秋声聚。

磴转羊肠过九回,石横虹影凡三度。

芒鞋踏破岭头云,铁钵饶探石中乳。

隔山隐隐有人声,举头乍与孤僧遇。

手携杖笠摘茶回,相呼相唤同归去。

白犬林间不吠人,玄豹山中方泽雾。

三堂寂历四门开,百万人天拥调御。

孤峰顶上铁浮屠,多宝庄严万德具。

七层六面面一灯,灯灯相映交回互。

天花天乐下香台,设利流辉遍赡部。

夜来宝镜出匣光,高挂东山无影树。

一时龙象斫额看,争向指中寻顾兔。

无端笑倒老瞿昙,直下金轮行七步。

大家稽首大法王,不辨龙蛇与缁素。

归堂坐爱月孤明,板响钟鸣天又曙。

起来却与老僧期,策杖前峰观瀑布。

水帘朝捲风雨生,石发晴梳鱼蛤露。

坐久不知云出门,百衲惊寒毛发竖。

山穷水尽悄无人,侧耳如闻隔溪语。

绝壁闻声不可寻,断崖欲度难飞渡。

攀藤直上最高峰,始会蒲团好安措。

半閒云住半閒僧,品字柴头三橛芋。

山僧久拟谢尘绿,是处真堪送衰暮。

自信贫儿免盗憎,薄福不消神鬼护。

但须半把茅盖头,誓不因人求解悟。

归来举似阿阇黎,多谢山中好盐醋。

愿将骨董换空拳,拚与人张杂货铺。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