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双清亭

玻璃横眠苍玉立,不容朝市一尘入。

鱼泳鸟飞自荐扬,舟来车往谁收拾。

主人潇洒宅一区,子弟何师受何书。

马迁史里万古具,张说诗中四时俱。

诗编史帙一关目,姑掇馀清清冰肉。

床头拈出周易读,更悟太清清蜕骨。

形式: 古风

翻译

玻璃般清澈的水面静躺,如同苍玉站立,不许尘世的喧嚣进入。
鱼儿游动,鸟儿飞翔,各自展示生机,船只往来,却无人打理这一切。
主人的居所洒脱自在,孩子们跟随何人学习,阅读何种书籍。
马迁的历史著作中充满了万古长存的故事,张说的诗歌涵盖了四季的韵味。
诗集和史书都引人入胜,我随手取来一些清冷的文字,如同冰晶一般。
床头翻阅《周易》,更深一层理解了超脱世俗的清净之道,仿佛骨头也在净化之中。

注释

玻璃:形容水面清澈透明。
苍玉:青翠如玉的玉石,比喻高洁。
不容:不允许。
朝市:指尘世、市井。
鱼泳鸟飞:生动描绘自然景象。
史里:历史记载。
诗中:诗歌内容。
诗编史帙:指丰富的文学作品。
馀清:剩余的清冷之意。
太清:道教中的最高境界,指超越世俗的清净。
蜕骨:比喻灵魂净化或提升的过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高洁的画面,以双清亭为背景。"玻璃横眠苍玉立"运用比喻,形容亭子如玻璃般透明洁净,矗立在一片清幽之中,不受尘世纷扰。"鱼泳鸟飞自荐扬,舟来车往谁收拾"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宁静,鱼鸟自由自在,车船往来皆与亭子无关。

诗人接着赞美主人的超凡脱俗,他们的子弟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读史学诗,如马迁的史学巨著和张说的诗歌,都成为他们学习的内容。"诗编史帙一关目"表明读书人的广博学识,而"姑掇馀清清冰肉"则暗示了主人品性的清雅,如同冰清玉洁。

最后,诗人拿起床头的《周易》阅读,仿佛从中得到更高层次的领悟,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清净境界,"太清清蜕骨"更是表达了对这种精神境界的向往。整首诗通过描绘双清亭的环境和主人的修养,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和隐逸生活的敬仰之情。

收录诗词(896)

曾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寄题左叔宝昆仲松竹书院

南窗晃朗宜春夏,松竹与君为大雅。

雨杂吾伊声洒洒,劝君读书无苟且。

北窗窈窕宜秋冬,松竹与君为大忠。

风杂吾伊声沨沨,戒君读书无雷同。

竹生受虚松受实,根器性天道之质。

他人见疏君见密,一薰旧染百俱失。

风雨不移君读书,由松之实悟竹虚。

回首书皆糟粕馀,一真超然万物初。

松竹于学机相触,学成终不负松竹。

拔地摩天立于独,逃独归群成更熟。

形式: 古风

寄题仰止亭

庐陵江浒路穷处,舟子不容仙子渡。

岂意一篙落手来,而资双足凌波去。

睥睨大海如江然,杯渡佛轻篙渡仙。

休负知津惟我是,且从登岸看谁先。

杯渡之杯人所怪,大块中含几沙界。

或云芥纳须弥山,细视芥焉杯则大。

彼细莫细于一芥,一芥要之犹有内。

彼大莫大于两块,两块要之犹有外。

内外相形费融会,未忘所仰亭勿坏。

吾细无内莫能碎,吾大无外莫能载。

细大相融亡挂碍,何仰之有亭可废。

形式: 古风

寄题全国辅竹溪清寓

亭前轧轧日百舆,桥上剥剥日万屦。

莫非失脚声利然,谁复回头情性故。

子云一区二者间,讲玄之外何所关。

江山有我目迎送,鱼鸟无他心往还。

玻璃横眠苍玉立,开关不信尘敢入。

太无在上吞以胸,群有来前挫于笔。

笔端胸次患不清,一过于清天所憎。

推归玉笋头边立,送去金鳌背上行。

形式: 古风

寄题刘永年桂堂

四时之气秋气清,月之掬之水中精。

四时之月秋月明,桂之掬之木中英。

沆瀣蒸开黄烂熳,分似群仙清鼻观。

君家谁会术之幻,乘夜入月移此粲。

微风透帘日透窗,老叶弄缥花弄缃。

翁在中央季在旁,读万卷书字字香。

颤阏四开香入髓,薰融人欲发天理。

鲤伋点参贤父子,传芳后叶殊未已。

一枝五枝聊自诡,郤家窦家勿相侈,刘家正恐不免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