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朵花,并叙

学道无成鬓已华,不劳千劫漫烝砂。

归来且看一宿觉,未暇远寻三朵花。

两手欲遮瓶里雀,四条深怕井中蛇。

画图要识先生面,试问房陵好事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巨匠苏轼的作品,它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和生活情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道德修养与生命态度的思考。

“学道无成鬓已华,不劳千劫漫炭砂。”这里,“学道”指的是追求道德或精神境界的修炼,“鬓已华”则是形容岁月匆匆,头发斑白。诗人表达了即便是一直在寻求道德的修养,但终究未能达到预期的成就,反而感受到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归来且看一宿觉,未暇远寻三朵花。”这两句诗转换了语境,诗人提议在归来的途中暂且休息,享受片刻宁静。这里的“一宿觉”暗示了一种对现世生活的珍惜,“未暇远寻三朵花”则是表现出对于美好事物并不强求,只愿意接受身边简单而自然的美。

“两手欲遮瓶里雀,四条深怕井中蛇。”这两句诗通过对小动物行为的观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平和与谨慎。瓶中的鸟儿和井中的蛇,都让诗人产生了一种保护之心,体现出他对于生灵的关怀。

“画图要识先生面,试问房陵好事家。”在这最后两句中,“画图”可能是指某种形象或肖像,“先生面”则是对智者、学者的尊称。诗人似乎是在询问那些懂得鉴赏真理与美好的“好事家”,即有见识的人们。

整首诗流露出苏轼特有的豁达和自在,同时也透露着一种对于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界中简单之美的欣赏。通过这短短的几行诗句,诗人传递出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是日,偶至野人汪氏之居,有神降于其室,自称天人李全,字德通。善篆字,用笔奇妙,而字不可识,云,天篆也。与予言,有所会者。复作一篇,仍用

酒渴思茶漫扣门,那知竹里是仙村。

已闻龟策通神语,更看龙蛇落笔痕。

色瘁形枯应笑屈,道存目击岂非温。

归来独扫空斋卧,犹恐微言入梦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浚井

古井没荒莱,不食谁为恻。

瓶罂下两绠,蛙蚓飞百尺。

腥风被泥滓,空响闻点滴。

上除青青芹,下洗凿凿石。

沾濡愧童仆,杯酒暖寒栗。

白水渐泓渟,青天落寒碧。

云何失旧秽,底处来新洁。

井在有无中,无来亦无失。

形式: 古风

红梅三首(其一)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