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其二)

观此色身中,心王般若空。

圣智安居处,凡夫路不同。

出入无门户,观寻不见踪。

大体宽无际,小心尘不容。

欲得登彼岸,高张智慧篷。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颂(其二)》由唐代诗人傅翕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探讨了心灵与智慧的奥秘。

首先,“观此色身中,心王般若空。”这句话揭示了在我们肉眼可见的身体内部,存在着一个主宰一切的心灵,这个心灵如同般若智慧一般,是空灵而深远的。这里的“心王”指的是心灵,是生命的核心力量;“般若空”则暗示着智慧的空性,即智慧并非实体,而是超越了物质和形式的存在,是一种内在的觉知和理解。

接着,“圣智安居处,凡夫路不同。”这里对比了圣人与凡人的智慧之路。圣人能够安住于智慧之中,而凡人则走着不同的道路。这句诗强调了智慧与道德修养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它与世俗认知之间的差异。

“出入无门户,观寻不见踪。”这两句描绘了智慧的不可捉摸和无边界特性。智慧不遵循常规的逻辑或路径,它既无始也无终,无法通过传统的方法来寻找或获得。这反映了智慧的神秘性和超脱性。

“大体宽无际,小心尘不容。”这里将智慧比作广阔无垠的大海,强调了它的包容性和无限性。同时,也提醒人们要保持内心的纯净,避免被世俗的尘埃所污染。这表明了追求智慧的过程需要内心的高度纯净和平静。

最后,“欲得登彼岸,高张智慧篷。”这句话表达了通过智慧的引领,人们可以达到心灵的彼岸,实现精神上的解脱和升华。在这里,“智慧篷”象征着智慧的指引,帮助人们穿越人生的波涛,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综上所述,《颂(其二)》通过一系列富有哲理的比喻和象征,深刻地探讨了心灵、智慧与道德修养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个体成长和精神追求中的重要性。

收录诗词(116)

傅翕(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颂(其三)

清净明珠戒,庄严佛道场。

身作如来相,心为般若王。

愿早登莲座,口放大圆光。

广照无边界,为佛作桥梁。

开大毗尼藏,名传戒定香。

形式: 偈颂 押[阳]韵

颂(其四)

观达无生智,空中谁往来?

永超三界狱,不染四魔胎。

游戏莲华上,安居法性台。

天上悉瞻仰,冥空赞善哉!

有缘逢广化,般若妙门开。

形式: 偈颂 押[灰]韵

颂(其五)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

行住镇相随,坐卧同居止。

分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

欲知佛何在,只这语声是。

形式: 偈颂 押[纸]韵

颂(其六)

寂是法王根,动是法王苗。

涅盘既不远,常住亦非遥。

回心名净土,烦恼应时消。

欲过三涂海,勤修六度桥。

定当成正觉,喻若待来潮。

形式: 偈颂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