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题汝阳潭壁

独坐秋阴生,悲来从所适。

行见汝阳潭,飞萝蒙水石。

悬瓢木叶上,风吹何历历。

幽人不耐烦,振衣步闲寂。

回流清见底,金沙覆银砾。

错落非一文,空胧几千尺。

鱼鳞可怜紫,鸭毛自然碧。

吟咏秋水篇,渺然忘损益。

秋水随形影,清浊混心迹。

岁暮归去来,东山余宿昔。

形式: 古风

翻译

独自坐在秋天的阴凉中,悲伤的情绪自然而然涌现。
行走间看见汝阳潭,藤萝覆盖着水面和石头。
挂在树上的瓢在木叶间摇曳,风吹过清晰可闻。
隐士无法忍受这种宁静,抖动衣裳步入闲静之地。
潭水回流清澈见底,金色沙粒铺在银色石子之上。
色彩斑斓并非一片连贯,景色朦胧深邃无边。
鱼鳞般的波纹紫色可爱,鸭羽般的水色自然碧绿。
吟诵起秋天的诗篇,心灵仿佛与秋水融为一体,忘却得失。
秋水随着身影摇曳,清澈与浑浊混淆了内心的界限。
到了年终我将回归,回到东山回忆过往岁月。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独坐之情景,诗人在秋阴中生出悲凉之感,随后行至汝阳潭边,见飞萝掩映于水石之间。悬挂的木叶上有瓢形的积水,风吹过时发出清脆的声音。这一切让诗人感到幽深而不耐烦,他振衣起身,在寂静中漫步。水底清澈可见,金沙银砾被覆盖,水中的鱼鳞和鸭毛各呈紫碧之色,显得格外怜悯。

诗人吟咏秋水之美,心中渺然忘却了世间的损益。秋水如影随形,与诗人的内心世界相呼应,清浊与心迹交织。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更透露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岁月流逝的感慨。在岁暮之时,诗人回忆起往昔在东山余宿的情景。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交融的诗作。通过对秋日景色的细腻描绘,诗人传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深刻体悟。

收录诗词(40)

刘希夷(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诗人。一名庭芝,汉族。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旧唐书》本传谓“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大唐新语》卷8谓“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

  • 字:延之(一作庭芝)
  • 籍贯: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
  • 生卒年:约651年-约680年

相关古诗词

捣衣篇

秋天瑟瑟夜漫漫,夜白风清玉露漙。

燕山游子衣裳薄,秦地佳人闺阁寒。

欲向楼中萦楚练,还来机上裂齐纨。

揽红袖兮愁徙倚,盼青砧兮怅盘桓。

盘桓徙倚夜已久,萤火双飞入帘牖。

西北风来吹细腰,东南月上浮纤手。

此时秋月可怜明,此时秋风别有情。

君看月下参差影,为听莎间断续声。

绛河转兮青云晓,飞鸟鸣兮行人少。

攒眉缉缕思纷纷,对影穿针魂悄悄。

闻道还家未有期,谁怜登陇不胜悲。

梦见形容亦旧日,为许裁缝改昔时。

缄书远寄交河曲,须及明年春草绿。

莫言衣上有斑斑,只为思君泪相续。

形式: 古风

谒汉世祖庙

舂陵气初发,渐台首未传。

列营百万众,持国十八年。

运开朱旗后,道合赤符先。

宛城剑鸣匣,昆阳镝应弦。

犷兽血涂地,巨人声沸天。

长驱过北赵,短兵出南燕。

太守迎门外,王郎死道边。

升坛九城陌,端拱千秋年。

朝廷方雀跃,剑佩几联翩。

至德刑四海,神仪翳九泉。

宗子行旧邑,恭闻清庙篇。

君容穆而圣,臣像俨犹贤。

攒木承危柱,疏萝挂朽椽。

祠庭巢鸟啄,祭器网虫缘。

怀古江山在,惟新历数迁。

空馀今夜月,长似旧时悬。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谒诸葛祠

孤云何其高,明月不可系。

灼灼抱此心,与世自泾渭。

释来从所欢,感乱亦歔欷。

咨惟今之人,窃国未云耻。

白首入吴市,秋风恐燕水。

区区袁与曹,等是刺客耳。

而我于其间,秉义不敢坠。

袁音回衡飙,清义动幽邃。

天心固难亮,吾独信所履。

溶溶日间云,漠漠点寒砌。

饥鼯堕苍瓦,澹薄公所憩。静然想英姿,孤怀亦差?。

形式: 古风

嵩岳闻笙

月出嵩山东,月明山益空。

山人爱清景,散发卧秋风。

风止夜何清,独夜草虫鸣。

仙人不可见,乘月近吹笙。

绛唇吸灵气,玉指调真声。

真声是何曲,三山鸾鹤情。

昔去落尘俗,愿言闻此曲。

今来卧嵩岑,何幸承幽音。

神仙乐吾事,笙歌铭夙心。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