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吕衡州六首(其三)

白马双旌队,青山八阵图。

请缨期系虏,枕草誓捐躯。

势激三千壮,年应四十无。

遥闻不瞑目,非是不怜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骑着白马的军队威风凛凛,如青山般展开的八阵图策略深沉。
渴望能被授予重任以擒获敌首,枕卧草地立下誓言哪怕牺牲生命。
形势激荡下壮志豪情涌动,但岁月不饶人已近不惑之年。
远远听闻此事者都难以瞑目,这并非是因为不爱护吴地啊。

注释

白马双旌队:白马:指装备精良的部队。双旌:古代将军的仪仗,这里代指高级将领的队伍。
青山八阵图:青山:形容军队严整如山。八阵图:古代兵法中的布阵方式,这里比喻高明的军事部署。
请缨:源自汉代终军请求出使南越的故事,后比喻主动请求担当重任。
系虏:擒获敌人,使其成为俘虏。
枕草:在草地上枕戈待旦,表示时刻准备战斗。
捐躯:舍弃生命,为国捐躯。
势激三千壮:势激:形势激荡。三千壮:形容人数众多,士气高昂。
年应四十无:四十无:指接近四十岁,感叹年华不再,青春易逝。
遥闻不瞑目:远处听到此事的人也无法瞑目,形容此事令人震撼,难以接受。
非是不怜吴:怜吴:怜惜吴地,这里泛指未能保护好自己的领土或人民,并非因为不心痛。

鉴赏

这段诗歌是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哭吕衡州六首》中的第三首。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哀伤之情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白马双旌队,青山八阵图。"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军事行动的壮观场景,白色的战马配上飘扬的旗帜,以及在青翠的山峦间布下的八个阵营,展现了战争的宏大与策略。

"请缨期系虏,枕草誓捐躯。" 这里表达了将士们对战事的决心和勇气,他们愿意将生命托付给敌人,枕着野草做出牺牲的承诺。

"势激三千壮,年应四十无。" 诗中描写了战争中的英雄气概,以及岁月对于壮士们的考验,似乎在说,即使到了四十岁这个年龄,壮士们依旧保持着昔日的英勇。

"遥闻不瞑目,非是不怜吴。"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远方听闻噩耗时的哀痛之情,虽然身处远方,却无法合上眼睑安然入睡,这种无法忘怀的情感并非是对古国吴地的无动于衷。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场面、将士们的英勇牺牲以及个人对于逝去时光的哀伤,展现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和对历史的反思。

收录诗词(887)

元稹(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字:微之

相关古诗词

哭吕衡州六首(其四)

雕鹗生难敌,沉檀死更香。

儿童喧巷市,羸老哭碑堂。

雁起沙汀闇,云连海气黄。

祝融峰上月,几照北人丧。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哭吕衡州六首(其五)

回雁峰前雁,春回尽却回。

联行四人去,同葬一人来。

铙吹临江返,城池隔雾开。

满船深夜哭,风棹楚猿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哭吕衡州六首(其六)

杜预春秋癖,扬雄著述精。

在时兼不语,终古定归名。

耒水波文细,湘江竹叶轻。

平生思风月,潜寐若为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恭王故太妃挽歌词二首(其一)

燕姞贻天梦,梁王尽孝思。

虽从魏诏葬,得用汉藩仪。

曙月残光敛,寒箫度曲迟。

平生奉恩地,哀挽欲何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