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早莺

日出眠未起,屋头闻早莺。

忽如上林晓,万年枝上鸣。

忆为近臣时,秉笔直承明。

春深视草暇,旦暮闻此声。

今闻在何处,寂莫浔阳城。

鸟声信如一,分别在人情。

不作天涯意,岂殊禁中听。

形式: 古风

翻译

太阳升起我还在睡梦中,听见屋顶上早起的黄莺啼叫。
这声音忽然让我想起皇家园林清晨的情景,仿佛在万年的枝头上鸣叫。
回忆起我做近臣的时候,握笔直谏在皇帝的面前。
春天深处起草诏书有闲暇时,早晚都能听到这样的鸟鸣声。
如今不知这声音在何处,只留下寂静的浔阳城。
鸟儿的叫声确实一样,但人们的感受却因情境而异。
若不是身处远方,这鸟鸣声岂会与宫中的听闻有何不同?

注释

日出:太阳升起。
眠未起:还在睡觉。
屋头:屋顶。
早莺:早起的黄莺。
上林:皇家园林。
晓:清晨。
万年枝:常青的树枝。
近臣:亲近君主的大臣。
秉笔:握笔书写。
直承明:直接向皇帝进言。
视草:起草诏书。
暇:空闲。
旦暮:早晚。
寂莫:寂静。
浔阳城:地名,古代城市。
信如一:确实一样。
分别在人情:感受的区别在于人的情感。
天涯:遥远的地方。
岂殊:岂会不同。
禁中:皇宫内。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名为《闻早莺》。诗中描绘了诗人在清晨听到了窗外鸟鸣的声音,这种声音让他不禁想起过去作为近臣时的经历,那时候每天都要很早起来处理朝政事务。现在虽然已经不再从事官职,但春日里听着这些鸟鸣声,仍然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愁和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诗中的“上林晓”指的是古代皇帝狩猎的地方,这里的早晨自然清新,万年枝上的鸟鸣也显得尤为清脆。诗人通过这种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于过去生活的一种留恋,同时也反映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白居易的诗以平实著称,这首诗也不例外,它通过简单直接的情境描写,展现了诗人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流转。诗中的语言自然流畅,意象丰富,是一首颇具生活气息和哲理思考的好诗。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闻夜砧

谁家思妇秋捣帛,月苦风凄砧杵悲。

八月九日正长夜,千声万声无了时。

应到天明头尽白,一声添得一茎丝。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闻哭者

昨日南邻哭,哭声一何苦。

云是妻哭夫,夫年二十五。

今朝北里哭,哭声又何切。

云是母哭儿,儿年十七八。

四邻尚如此,天下多夭折。

乃知浮世人,少得垂白发。

余今过四十,念彼聊自悦。

从此明镜中,不嫌头似雪。

形式: 古风

闻崔十八宿予新昌弊宅时予亦宿崔家依仁新亭一宵偶同两兴暗合因而成咏聊以写怀

陋巷掩弊庐,高居敞华屋。

新昌七株松,依仁万茎竹。

松前月台白,竹下风池绿。

君向我斋眠,我在君亭宿。

平生有微尚,彼此多幽独。

何必本主人,两心聊自足。

形式: 古风

闻庾七左降因咏所怀

我病卧渭北,君老谪巴东。

相悲一长叹,薄命与君同。

既叹还自哂,哂叹两未终。

后心诮前意,所见何迷蒙。

人生大块间,如鸿毛在风。

或飘青云上,或落泥涂中。

衮服相天下,傥来非我通。

布衣委草莽,偶去非吾穷。

外物不可必,中怀须自空。

无令怏怏气,留滞在心胸。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