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方外士

扰扰红尘高卧客,红尘不染人难识。

琅琅为讲还丹篇,若有清风濯胸臆。

玉兔走入流珠宫,正向时人失中得。

根本盖自仙翁传,仙翁住世千馀年。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赠方外士》由宋代诗人黄裳所作,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对隐逸之士的赞美与敬仰。

首句“扰扰红尘高卧客”,以“扰扰”形容红尘世界的纷乱繁忙,而“高卧客”则指那些超脱世俗、静心修养的隐士。诗人巧妙地将隐士置于红尘之中,却又能保持内心的清净与独立,暗示了他们与世俗的不同寻常之处。

接着,“红尘不染人难识”进一步强调了隐士们与世俗的隔绝,他们虽身处红尘,但心灵纯净,不易被外界所识。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使得他们的存在显得尤为独特和珍贵。

“琅琅为讲还丹篇,若有清风濯胸臆。”这两句描绘了隐士传授道法、讲解修炼之术的情景。他们的话语如同清风拂过,洗涤着听者的心灵,不仅传递了知识,更净化了人心,体现了精神层面的引导与提升。

“玉兔走入流珠宫,正向时人失中得。”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以“玉兔”和“流珠宫”来比喻隐士的智慧与修行境界。玉兔象征着纯洁与智慧,流珠宫则是其修行之所。这一句暗示了隐士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修炼,达到了一种超越常人的境界,对世人而言,这既是失去也是获得,意味着在追求真理与自我提升的过程中,既有失去物质的束缚,也有获得精神的自由与智慧的启迪。

最后,“根本盖自仙翁传,仙翁住世千馀年。”诗人在此点明了隐士们的智慧与修为源自于古代仙人的传承,强调了这种智慧的深厚底蕴和久远历史。同时,也暗示了隐士们能够长寿且保持精神的青春,仿佛是仙人一般的存在,令人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超凡脱俗、追求精神自由与智慧境界的向往之情。通过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隐逸生活与世俗世界之间的对比,以及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

收录诗词(724)

黄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赠少傅。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词人,其词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令人心醉,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词作以《减字木兰花》最为著名,流传甚广

  • 字:勉仲
  • 籍贯:延平(今福建南平)
  • 生卒年:1044-1130

相关古诗词

赠崔风子

崔风不风人莫测,只恐时人问消息。

子闻妙道今几年,百刻光阴贯今昔。

天柱峰头独看月,火里青龙产芽雪。

屋上无霜春势强,十二危楼电光彻。

剑潭居士心相从,何时遂扣逍遥翁。

自知心骨异凡物,岂愿老死浮生中。

形式: 古风

贻李道士

道士初来鹤衣白,无事猖狂走南北。

偶得秘诀烟霞间,鬼谷先生眼睛碧。

谓我当接王公谈,且与天庭二分术。

傥来已感仙翁灵,占梦梦中宜自惊。

妙光照物乃是道,结庐归去南山青。

形式: 古风

琴轩

声音求我皆邪道,有琴可听非深造。

无弦弦上声无声,世间此曲今何人。

形式: 古风

仙会楼

金碧峥嵘演山脚,合有云骈下寥廓。

自嗟本是烟霞翁,一念人间已知错。

闻说楼成归思浓,想见群真多绰约。

水虎火龙方得传,看破浮生岂能缚。

夜深时独倚栏干,谁见金花当面落。

此道既与群真同,虽隔霄壤常相通。

演客千载无遗踪,伫闻杖履来相从。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