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妃庙

湘烟濛濛湘水急,汀露凝红裛莲湿。

苍梧云叠九嶷深,二女魂飞江上立。

相携泣,凤盖龙舆追不及。

庙荒松朽啼飞猩,笋鞭迸出阶基倾。

黄昏一岸阴风起,新月如眉生阔水。

形式: 古风

翻译

湘江上的烟雾朦胧,水流湍急,水边的露珠凝结成红色,打湿了莲花。
苍梧山的云层重叠,九嶷山幽深难测,两位女神的灵魂飞升,仿佛在江面上伫立。
她们相互搀扶着哭泣,即便是凤凰羽盖、龙车也追赶不上她们离去的身影。
庙宇荒废,古松朽败,飞猿在枝头啼叫,竹笋破土而出,石阶的基础也已倾斜崩裂。
黄昏时分,河岸升起阴冷的风,一弯新月如同细眉,在广阔的水面上升起。

注释

湘烟:湘江上的烟雾。
濛濛:朦胧的样子。
汀露:水边的露水。
凝红:凝聚成红色。
裛莲:打湿的莲花。
苍梧:苍梧山,代指南方的山脉。
云叠:云层重叠。
九嶷:九嶷山,位于湖南,传说中的舜帝葬地。
二女:指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
相携:互相搀扶。
泣:哭泣。
凤盖龙舆:指帝王或神灵乘坐的华丽车辆。
追不及:无法追赶得上。
庙荒:庙宇荒废。
松朽:古松腐朽。
啼飞猩:啼叫的飞猿。
笋鞭迸出:竹笋破土而出。
阶基倾:石阶基础倾斜。
黄昏:傍晚时分。
阴风:阴冷的风。
新月:月初时的月亮,形状细长如眉。
阔水:广阔的水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湘妃庙的秋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来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悲凉情感。开篇“湘烟濛濛湘水急”一句,就设定了整个画面的氛围, 湘江两岸的迷雾笼罩中,湘水奔腾不息,这种景象已经暗含了一种哀愁的情绪。

接着“汀露凝红裛莲湿”一句,更进一步描写了水边的荷花因露水而变得湿润,荷花原本应是夏日清新的象征,但在这里却被秋天的寒露所沾湿,这也反映出一种萧索和凄凉。

“苍梧云叠九嶷深”一句,则描绘了远处山峦的壮丽,苍茫的云雾缭绕在高峻的山峰之间,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紧接着“二女魂飞江上立”则是诗人对湘妃和湘王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追思,他们如同灵魂一般漂浮在江面上,这种描写既表达了诗人的怀念之情,也反映了湘妃庙作为历史遗迹所承载的情感沉重。

“相携泣,凤盖龙舆追不及”一句,则是对湘妃与其兄长共度时光的回忆,他们曾经并肩悲泣,但现在却只能在心中追寻往昔岁月,却又永远无法达到。

最后两句“庙荒松朽啼飞猩,笋鞭迸出阶基倾。黄昏一岸阴风起,新月如眉生阔水。”则是对湘妃庙现状的描写,庙宇年久失修,松树古老,猿猴在此啼叫,而笋鞭(一种植物)从倾倒的台阶中钻出。黄昏时分,一股阴冷的风吹拂过河岸,那新升起的月牙,就像女子的眉毛一样清弯,映照在阔远的水面上。这两句通过对庙宇荒废和自然景象的描写,增强了整首诗的苍凉与孤寂之感。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湘妃庙周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怀古之情和对过往美好时光不可挽回的哀愁。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短歌寄鼓山长老

雪峰雪峰高且雄,峨峨堆积青冥中。

六月赤日烧不镕,飞禽瞥见人难通。

常闻中有白象王,五百象子皆威光。

行围坐绕同一色,森森影动旃檀香。

于中一子最雄猛,称尊独踞鼓山顶。

百千眷属阴□影,身照曜,吞秋景。

我闻岷国民归依,前王后王皆师资。

宁同梁武遇达磨,过后弹指空伤悲。

形式: 古风

谢人惠十色花笺并棋子

陵州棋子浣花笺,深愧携来自锦川。

海蚌琢成星落落,吴绫隐出雁翩翩。

留防桂苑题诗客,惜寄桃源敌手仙。

捧受不堪思出处,七千馀里剑门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谢欧阳侍郎寄示新集

宫锦三十段,金梭新织来。

殷勤谢君子,迢递寄寒灰。

鸑鷟对鼓舞,神仙双裴回。

谁当巧裁制,披去升瑶台。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谢徽上人见惠二龙障子以短歌酬之

我见苏州昆山金城中,金城柱上有二龙。

老僧相传道是僧繇手,寻常入海共龙斗。

又闻蜀国玉局观有孙遇迹,盘屈身长八十尺。

游人争看不敢近,头觑寒泉万丈碧。

近有五羊徽上人,闲工小笔得意新。

画龙不誇头角及须鳞,只求筋骨与精神。

徽上人,真艺者。

惠我双龙不言价,等闲不敢将悬挂。

恐是叶公好假龙,及见真龙却惊怕。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