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六十首(其一○二)

一百二十日禁足,三十五日在外走。

熨斗煎茶铫不同,泥牛解作师子吼。

今朝法岁已周圆,拈得鼻孔失却口。

以大圆觉为伽蓝,七七依前四十九。

形式: 偈颂 押[有]韵

翻译

一百二十天的静修期,接着是三十五天的外出活动。
煮茶的熨斗和煎水的铫子各不相同,泥塑的小牛能发出狮子的吼声。
今天法会圆满结束,我抓到了鼻子却失去了嘴巴。
以大彻大悟的心境作为寺庙,再次经历七七四十九天的修行。

注释

一百二十日:持续一百二十天。
禁足:静修、禁止外出。
三十五日:三十五天。
熨斗:古代用来加热的器具,此处指煮茶。
铫:古代煮水的壶。
泥牛:比喻小雕塑或玩具。
师子吼:狮子吼,形容声音洪亮。
法岁:佛教中的法会周期。
周圆:圆满。
拈得:抓取。
鼻孔:鼻子。
口:嘴巴。
大圆觉:大彻大悟的心境。
伽蓝:寺庙。
七七:佛教中表示七天的重复。
四十九:佛教中代表一个完整的修行周期。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大师释宗杲的作品,以日常琐事和禅修体验为题材,寓含深意。首句“一百二十日禁足”可能指的是禅定修行中的闭关静坐,僧人在此期间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次句“三十五日在外走”则暗示了禅修者在短暂的休息或观察世间时的活动。

“熨斗煎茶铫不同”通过日常生活细节,比喻修行者的内心变化,熨斗与铫子虽有别,但都能煮水泡茶,象征着修行者在不同阶段对佛法的理解和应用有所差异。

“泥牛解作师子吼”借用佛教典故,泥牛象征凡俗之身,师子吼则是佛的威严之声,这里表示修行者虽然身份普通,但能领悟到真理,发出如狮子般震慑人心的智慧之声。

“今朝法岁已周圆”意味着修行的一个周期已经完成,佛法的圆满境界得以体验。“拈得鼻孔失却口”进一步强调禅修者通过深入内省,超越言语表达,达到无言之境。

最后两句“以大圆觉为伽蓝,七七依前四十九”,伽蓝原指寺庙,此处喻指大彻大悟的心灵家园。诗人说以大圆觉为修行的居所,强调了心性的自由和解脱。而“七七依前四十九”则可能是对禅修周期的重复,再次强调修行的循环往复和不断精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的描绘和禅修体验的叙述,展现了禅宗修行者的心路历程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425)

释宗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字:昙晦
  • 籍贯: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
  • 生卒年:1089~1163

相关古诗词

偈颂一百六十首(其一○一)

今朝又是六月半,记得一则旧公案。

拄杖子吞却法身,露柱在傍偷眼看。

看不看,拈起秦时?轹钻。万别与千差,吾道一以贯。

形式: 偈颂 押[翰]韵

偈颂一百六十首(其一○○)

今朝又是五月五,大鬼拍手小鬼舞。

蓦然撞著桃符神,两手椎胸叫冤苦。

艾人云:休叫苦,只有一处堪回互。

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六十首(其九十七)

一二三四五,五四三二一。

返覆数千回,总不出今日。霜风刮地来,法身赤骨?。

形式: 偈颂 押[质]韵

偈颂一百六十首(其九十五)

人有心看月,月无心照人。

有无成一片,方始得惺惺。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