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老索钝庵诗

人言融公懒,床上揖宾客。

我来两忘揖,团团一庵白。

戏谈邓州禅,分食天宁麦。

竹风亦喜我,萧瑟至日夕。

出家丈夫事,轩裳本儿剧。

愿香惊馀烟,世故感陈迹。

固应师未钝,使我不安席。

时求一滴水,为洗三生石。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翻译

人们传言融公懒散,连床上也接待宾客。
我来到这里,无需寒暄,只觉四周洁白如庵。
随意谈论邓州的禅理,共享天宁寺的麦饭。
竹林间的风似乎也为我欢喜,直到傍晚都萧瑟不止。
出家人应有丈夫气概,世俗的荣华不过是儿戏。
希望香烟袅袅,能让我对尘世往事有所感触。
老师的教诲并未迟钝,使我坐立不安。
时常渴望一滴清水,洗净三生石上的尘埃。

注释

懒:形容人懒散。
床上揖宾客:在床上接待客人,表示不拘小节。
两忘:忘记礼节,自然相处。
团团:形容周围环境洁白无瑕。
邓州禅:指邓州地区的禅宗思想。
天宁麦:天宁寺的麦子,可能指素食。
竹风:竹林中的风。
不安席:坐立不安,形容心情不平静。
三生石:佛教传说中记录前生后世的石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作品,题为《印老索钝庵诗》。诗中描绘了作者与印老(可能是一位出家人)之间的交往,表现了印老的淡泊和超脱。首句“人言融公懒”暗示印老生活简朴,不拘小节。接着写作者来到钝庵,与印老相见,无需繁琐礼节,直接以“团团一庵白”形容庵内环境的清静。他们一起谈论佛法,分享食物,连竹风似乎也为他们的交谈而欢悦。

诗中提到“出家丈夫事,轩裳本儿剧”,暗指出家人看淡世俗名利,而这些原本是世人所追求的。诗人感慨世事变迁,希望借香烟余烬洗涤心中的尘埃,表达对过去的感慨。他认为印老并未因年长而迟钝,反而让他感到不安,想要从印老那里得到精神上的启示。

最后两句“时求一滴水,为洗三生石”表达了诗人对智慧的渴望,希望能从印老那里得到启发,洗涤自己的心灵,如同用水洗净三生石般去除尘埃,寻求内心的澄明。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领悟和对出世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657)

陈与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字:去非
  • 号:简斋
  • 生卒年:1090-1138

相关古诗词

古别离

东门柳,年年岁岁征人手。

千人万人于此别,柳亦能堪几人折。

愿君遄归与君期,要及此柳未衰时。

形式: 古风

归洛道中

洛阳城边风起沙,征衫岁岁负年华。

归途忽践杨柳影,春事已到芜菁花。

道路无穷几倾毂,牛羊既饱各知家。

人生扰扰成底事,马上哦诗日又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正月十二日自房州城遇虏至奔入南山十五日抵回谷张家

久谓事当尔,岂意身及之。

避虏连三年,行半天四维。

我非洛豪士,不畏穷谷饥。

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

今年奔房州,铁马背后驰。

造物亦恶剧,脱命真毫釐。

南山四程云,布袜傲险巇。

篱间老炙背,无意管安危。

知我是朝士,亦复颦其眉。

呼酒软客脚,菜本濯玉肌。

穷途士易德,欢喜不复辞。

向来贪读书,闭户生白髭。

岂知九州内,有山如此奇。

自宽实不情,老人亦解颐。

投宿恍世外,青灯耿茅茨。

夜半不能眼,涧水鸣声悲。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正月十二日至邵州十三日夜暴雨滂沱

邵州正月风气殊,鹑尾之南更山坞。

昨日已见三月花,今夜还闻五更雨。

笺与天公一破颜,走避北狄趋南蛮。

梦到龙门听涧水,觉来檐溜正潺潺。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