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下幽草

烈日三万里,所至坏金石。

嗟哉庭中草,独不改佳色。

日中虽暂萎,晨露发鲜碧。

深根通九地,变化有微测。

应知一气移,不得常炎赫。

形式: 古风

翻译

烈日炽热无比,照耀三万里,连金石都能摧毁。
唉,庭中的草啊,唯有你依然保持鲜艳的色彩。
即使在正午阳光下暂时枯萎,清晨的露水又使你焕发出翠绿的生机。
你的根深深扎根大地,仿佛与九幽相通,其中的变化隐藏着微妙的迹象。
应该明白,万物都在气的作用下变化,没有恒久的酷热。

注释

烈日:极热的太阳。
三万里:形容极远的距离。
嗟哉:感叹词,表示惊讶或惋惜。
庭中草:庭院中的草。
晨露:清晨的露珠。
鲜碧:鲜艳碧绿。
九地:极深处的地底。
微测:难以察觉的迹象。
一气:指自然界的气运或气息。
常炎赫:长久的炎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夏日庭院中草木不畏烈日炎炎,而保持着鲜绿色彩的生动景象。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生命力顽强和对自然界的赞美之情。

“烈日三万里,所至坏金石。”这一句以宏大的笔触描绘了太阳的威力,它能够融化坚硬的金属,这是对夏日炎热气候的一个生动写照。

“嗟哉庭中草,独不改佳色。”诗人惊叹的是,在这般炙热之下,庭院中的草木却依然保持着它们美好的颜色,没有因为环境的变迁而改变,这是对生命力强韧的一种赞颂。

“日中虽暂萎,晨露发鲜碧。”即使在正午时分草木看似有些萎靡,但随着清晨露水的滋润,它们又重新焕发出生机勃勃的绿色。这两句诗生动地展现了植物对光和水的依赖与适应。

“深根通九地,变化有微测。”草木之所以能够在酷热中保持其颜色,是因为它们拥有深厚的根基,这使得它们不仅能抵抗外界的影响,还能适时做出变化以适应当下的生存环境。

“应知一气移,不得常炎赫。”最后两句诗表达了一个道理: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流动变化的,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即使是烈日的热度,也会随着时间和季节的更迁而有所不同。

这首诗通过对庭院草木与炎炎夏日太阳之间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生命力的强大,同时也寓意了人应顺应自然,适时而变,以保持生机与活力。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宿凤翅山悬泉寺

秋山晚景凉,幽路转石壁。

稍知步武峻,渐与鸡犬隔。

层崖恃我西,悬瀑垂百尺。

崩腾捣重泓,昼夜碎圭璧。

天寒行已深,岭转客暂息。

最爱下山泉,潺潺马蹄侧。

重门敞幽寺,台殿互开辟。

野僧三四人,披衣出迎客。

阴阴修竹静,下有神龙宅。

泓澄一亩泉,黯黯万古色。

翛然改瞻视,异物如不隔。

萧萧毛发疏,伫立动神魄。

云低秋天阴,木落山日夕。

房寒灯火青,夜久人语寂。

通宵淡无梦,起望晓天白。

山川接周韩,清洛去不极。

我无轩冕意,野性自夙昔。

尘埃阻幽好,奔走愧谋食。

偷闲到丘壑,便欲老泉石。

君有在笼鹤,岂愿潜六翮。

将归且复止,既去缓吾策。

寄语山中人,行当蜡双屐。

形式: 古风

宿合溜驿

空庭野雀噪,客至休我驹。

尽日冲尘沙,解裘振裳裾。

荧荧青灯光,夜永寒堂虚。

破窗见星斗,明月照广除。

搆火旋烹煎,妻儿具盘盂。

强饭一为饱,困眠体微舒。

嗟我山野姿,懒拙与世疏。

如何强所难,妄蹑仕进途。

已习未易舍,欲行倦驰驱。

悲哉不早计,既晚空嗟吁。

形式: 古风

宿州

野云不作雪,仲冬气犹蒸。

岸雨湿枯柳,北风生浪声。

昨日饮我者,主人出金觥。

酒薄亦足醉,青蛾惯逢迎。

纷纷舟车地,主吏困怨憎。

樽罍备人事,起论爱客诚。

世途聊复尔,物态恶分明。

十年五往返,抚事感飘零。

形式: 古风

宿龟山寺下赠旻师

淮流赴海何时穷,我生飘泊西复东。

山中老僧旧相识,惊我非复当时容。

三年历遍百忧患,迁就汲汲如飞鸿。

人生易老古所叹,如我安得颜长红。

尘埃漫灭旧题壁,枝叶已拱当时松。

我方奔走师已老,更念别此何时逢。

眼看故旧怀抱好,宴坐不觉听山钟。

长淮月高人语绝,惟有塔铃鸣夜风。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