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诗二十四首(其十五)

千岩万壑路倾欹,杉桧濛濛独掩扉。

斸药童穿溪?去,采花蜂冒晓烟归。

闲行放意寻流水,静坐支颐到落晖。

长忆南泉好言语,如斯痴钝者还稀。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翻译

千山万谷的道路崎岖不平,只见杉木桧树浓密遮掩着门扉。
挖药的小童穿过溪流去,采花的蜜蜂顶着早上的烟雾归来。
我悠闲地漫步,随意寻找流水,静静地坐着,支着下巴直到夕阳西下。
常常想起南泉寺僧人的话语,像这样痴心于山水的人已经很少见了。

注释

千岩万壑:形容山势险峻,峰峦重叠。
倾欹:倾斜不稳。
杉桧:指杉树和桧树,常绿乔木。
濛濛:形容树木茂盛,朦胧的样子。
扉:门。
斸药:挖药。
溪?:溪边的小径。
冒晓烟:冒着早晨的雾气。
闲行:闲适地行走。
支颐:托腮。
落晖:落日余晖。
南泉:地名,可能指有禅宗历史的南泉寺。
好言语:意味深长的话。
痴钝:形容专注于某事而忘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深山中的生活情景,充满了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向往与享受。诗人通过“千岩万壑路倾欹”勾勒出一幅幽深险峻的山谷图,杉树桧树茂密而又有些许闭塞,营造了一种隐逸的氛围。接下来的“斸药童穿溪?去,采花蜂冒晓烟归”,则展现了在这自然环境中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孩子们可能是在山中采集草药,而蜜蜂则是在清晨的薄雾中飞舞,象征着生命力的活力。

诗人还表达了自己“闲行放意寻流水,静坐支颐到落晖”的生活态度,享受着自由自在的散步和沉思,以及随着日光移动而变化的美好时光。末尾两句“长忆南泉好言语,如斯痴钝者还稀”,则流露出诗人对某位高僧(可能是唐代著名禅师马祖道一,别称南泉和尚)的教诲或智慧的怀念,以及对于那些能够理解并欣赏这种淡泊明志生活方式的人的珍惜之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远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精神导师的崇敬。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山居诗二十四首(其十六)

一庵冥目在穹冥,菌枕松床藓阵青。

乳鹿暗行柽径雪,瀑泉微溅石楼经。

闲行不觉过天井,长啸深能动岳灵。

应恐无人知此意,非凡非圣独醒醒。

形式: 古风 押[青]韵

山居诗二十四首(其十七)

慵刻芙蓉传永漏,休誇丽藻鄙汤休。

且为小囤盛红粟,别有珍禽胜白鸥。

拾栗远寻深涧底,弄猿多在小峰头。

不能更出尘中也,百炼刚为绕指柔。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山居诗二十四首(其十八)

业薪心火日烧煎,浪死虚生自古然。

陆氏称龙终妄矣,汉家得鹿更空焉。

白衣居士深深说,青眼胡僧远远传。

刚地无人知此意,不堪惆怅落花前。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山居诗二十四首(其十九)

露滴红兰玉满畦,闲拖象屣到峰西。

但令心似莲花洁,何必身将槁木齐。

古堑细烟红树老,半岩残雪白猿啼。

虽然不是桃源洞,春至桃花亦满蹊。

形式: 古风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