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曲江溪中

溪流清且深,松石复阴临。

正尔可嘉处,胡为无赏心。

我由不忍别,物亦有缘侵。

自匪常行迈,谁能知此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溪水清澈又幽深,松树与岩石在阴凉中相互映衬。
此处本应是极佳的景致,为何却无法激起欣赏的愉悦心情?
我因心中难以割舍,万物仿佛也因某种机缘而触动。
若非时常远行在外,又有谁能知晓这自然之音的美妙呢?

注释

溪流:山间或乡间的水流。
清:清澈,透明。
且:又,同时具有。
深:从水面到水底的距离大,形容水体深邃。
松石:松树与石头。
复:再,又,表重复或递进。
阴临:在阴凉中相邻、相依,或指处于阴凉环境之中。
正尔:正是如此,确实如此。
可嘉:值得赞许,令人赞赏。
处:地方,场所。
胡为:为什么,何故。
无:没有。
赏心:欣赏的心情,愉快的审美感受。
我:诗人自己。
由:由于,因为。
不忍:内心不忍,感情上难以承受。
别:离别,告别。
物:事物,这里泛指周围环境、景物。
亦:也。
有缘:有机缘,有缘分,有某种联系或原因。
侵:触及,影响,此处指触动情感。
自匪:如果不是,若非。
常行迈:经常出行,频繁远行。
谁:疑问代词,指哪个人。
能:能够,具备能力。
知:知道,了解。
此:这,指代前面提到的溪流、松石等自然景象及其声音。
音:声音,此处特指自然之音,如流水声、风吹松石声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水画卷,溪流清澈而又深邃,松石交错形成阴凉之地。诗人认为这样的景致是值得赞美的,却似乎无人赏识,引起了诗人的不舍和感慨。他由此感到物我两忘,自然万物也似乎与他有着某种缘分。这段溪水并非常人所至之地,故而问谁能真正领略这般幽美之境的韵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世俗不解之感,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意境。语言朴素而不失深远,情感真挚而又含蓄。

收录诗词(219)

张九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名博物,汉族。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 字:子寿
  • 籍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
  • 生卒年:678-740

相关古诗词

初发道中寄远

日夜乡山远,秋风复此时。

旧闻胡马思,今听楚猿悲。

念别朝昏苦,怀归岁月迟。

壮图空不息,常恐发如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初秋忆金均两弟

江渚秋风至,他乡离别心。

孤云愁自远,一叶感何深。

忧喜尝同域,飞鸣忽异林。

青山西北望,堪作白头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听筝

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

纤指传新意,繁弦起怨情。

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

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园中时蔬尽皆锄理唯秋兰数本委而不顾彼虽一物有足悲者遂赋二章(其一)

场藿已成岁,园葵亦向阳。

兰时独不偶,露节渐无芳。

旨异菁为蓄,甘非蔗有浆。

人多利一饱,谁复惜馨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