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亭山

曰山何必高,要在出云雨。

昭亭非峻峰,雄雄若蹲虎。

旱岁一来祠,霈然随沥酤。

有草牧尔牛,有薪资尔斧。

有溪出其阴,有潭在其坞。

兽则獾与貉,鱼则鲂与鱮。

山雏水羽声,下上相杂伍。

呼名如谦恭,号叫若怒侮。

崖竹或节疏,岭松或复腐。

巨蜂结层房,养子窟深土。

何事山中人,采以为市贾。

其容固已多,其忍吾未取。

形式: 古风

翻译

山不必高,关键在于能承载云雨。
昭亭并非险峻高峰,却像蹲伏的猛虎般威武。
干旱年头人们前来祭祀,祈求雨水充足,就像买酒一样畅饮。
这里有草地放牧你的牛,有薪柴供你砍伐。
山间有小溪从山谷流出,有深潭藏在林间。
山上有野兽如獾和貉,水中鱼儿有鲂和鱮。
鸟儿山鸣水禽叫,上下交织成一片和谐的乐章。
它们叫声谦恭,又似愤怒挑衅。
崖边的竹子节节稀疏,山岭上的松树有的已腐朽。
大蜂筑巢于层层土穴,养育后代。
为何山里的人们,要采集这些来换取财物呢?
这些资源本已丰富,我们怎能忍心夺走。

注释

何必:何须,为什么一定要。
出云雨:承载云雨,比喻产生雨水。
昭亭:地名,象征威武的山峰。
旱岁:干旱的年头。
沥酤:买酒,形容畅饮。
薪资:薪柴,可供烧火。
坞:山间的凹地,常有潭水。
山雏水羽:山鸟水禽。
谦恭:恭敬的态度。
市贾:市场交易,商人。
固已:本来已经。
忍:忍心。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昭亭山》,他以质朴的语言描绘了昭亭山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首句“曰山何必高,要在出云雨”强调山的高度并非决定其价值,关键在于它能孕育云雾和雨水。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比喻,如“昭亭非峻峰,雄雄若蹲虎”,形象地刻画了昭亭山的威猛姿态。

诗中描述了人们在干旱年份会前来祭祀祈雨,山中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可供放牧的草地、可供砍柴的树木,还有溪流、潭水以及各种野生动物和鱼类。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诗人还提到了山中的昆虫和植物,如崖竹和岭松,以及蜜蜂筑巢的情景。

然而,诗人对山中人将这些自然资源开采贩卖的行为表达了疑问和批评,“何事山中人,采以为市贾”。他认为,山的丰富不应被贪婪所驱使,其内在的美和慷慨应当被尊重和珍惜,而不是仅仅作为交易的对象。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昭亭山的描绘,寓言般地表达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待,以及对过度开发的忧虑。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昭亭别施度支

昭亭送客地,来往四十年。

常视松端日,每稽潭上船。

风移虎旗脚,寒入牛童肩。

待访名山去,相期庐阜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牵船人

沙洲折脚雁,疑人铺翅行。

奈何暮雨来,复值寒风生。

湿毛染泥滓,缩颈无鸣声。

尔辈正若此,犹胜被坚兵。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相逢

晚日南城归,桥边见郎去。

远远逐郎回,罗衣汗微污。

不惜污罗衣,要与郎相顾。

留连芳苑中,肯谢花夭嫭。

傍栏思晤言,羞畏情谁谕。

草草各还家,幽怀是飞絮。

形式: 古风

省符上人

春秋一万八千字,不问吴人楚人事。

佛衣儒谈世已罕,节行又与其徒异。

往来扬州三十年,曾见华堂荆棘地。

独闻依旧坐焚香,尚把残编讨遗意。

形式: 古风 押[寘]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