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无媒归别业,所向自乖心。
闾里故人少,田园荒草深。
浪翻全失岸,竹迸别成林。
鸥鸟犹相识,时来听苦吟。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凄清的离别之情和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开篇即点出“无媒”二字,表明诗人归去时并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东西,这种孤独感已经预示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所向自乖心"一句,则更深层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这里的“乖”意指偏离、背离,暗示着诗人的心境与现实环境的不协调,以及对未来前途的迷茫。
接下来的"闾里故人少,田园荒草深",则通过对家乡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这里的“闾里”指的是村落之中的小巷,“故人少”说明熟悉的人已经不在,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给人的心灵带来了深深的孤独感。而“田园荒草深”,则是这种变化的一个外在体现,生动地展示了时间对自然景观的影响,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萧瑟。
"浪翻全失岸,竹迸别成林"两句,用水流和竹林的变迁来比喻岁月的无情和事物的变化。这里的“浪”、“竹迸”,都是自然界中不稳定且容易发生改变的事物,而“全失岸”、“别成林”,则意味着原有的状态已经无法复返,强化了诗人对变迁的感慨。
最后,“鸥鸟犹相识,时来听苦吟”两句,以鸥鸟(一种水鸟)的形象,表达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联系。这里的“犹相识”,说明虽然环境和人事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有些东西依然保留着往日的印记。而“时来听苦吟”则是诗人在特定时间听到鸟鸣声,引发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以及对现实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写,展现了一种深切的离别之苦和对过往生活的深深怀念。
不详
唐代诗人。咸通十二年,进士及第,曾为江宁丞。后辞官,潦倒以终,为“咸通十哲”之一
眠云终未遂,策马暂休期。
上国劳魂梦,中心甚别离。
冰封岩溜断,雪压砌松欹。
骨肉嗟名晚,看归却泪垂。
学剑虽无术,吟诗似有魔。
已贫甘事晚,临老爱闲多。
鸡犬唯随鹿,儿童只衣蓑。
时因寻野叟,狂醉复狂歌。
乡国乱离后,交亲半旅游。
远闻诚可念,归见岂无愁。
败苇迷荒径,寒蓑没坏舟。
衡门终不掩,倚杖看波流。
游秦复滞燕,不觉近衰年。
旅貌同柴毁,行衣对骨穿。
篱寒多啄雀,木落断浮烟。
楚夜闻鸣雁,犹疑在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