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青峰来合沓,势压大江雄。
舟渡神兵后,城荒王气空。
山根鱼浪白,岩壁石萝红。
弄月人何在,孤坟细草中。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采石怀古》,通过对青峰、大江、舟渡、城池、山根、岩壁等景物的描绘,展现出一幅壮丽而寂寥的历史画面。首句“青峰来合沓”描绘了山峰重叠的景象,气势磅礴;“势压大江雄”则强调了山势之峻峭和江水之壮阔。接下来,“舟渡神兵后”暗示着历史上的军事活动已经过去,只剩下孤舟和遗迹;“城荒王气空”则表达了昔日王权盛况已逝,只剩下荒芜的古城。
山根处的鱼浪泛白,岩壁上攀附的石萝映照出红色,色彩对比鲜明,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最后两句“弄月人何在,孤坟细草中”,诗人以月夜下的孤坟和细草,寄托对往昔英雄的怀念,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感慨。整体来看,这首诗寓情于景,既赞美了自然之美,又蕴含了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不详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吴客独来後,楚桡归夕曛。
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
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每入秦淮口,风波更不忧。
重看后庭树,还起旧时愁。
故老都无有,遗踪莫可求。
何人能识意,白鹭在寒洲。
金陵逢晓雪,撩乱逗云来。
已失乌衣巷,还成白玉台。
山盘犹隐见,江转似昭回。
一听高楼笛,依稀认落梅。
恃险不能久,六朝今已亡。
山形象龙虎,宫地牧牛羊。
江上鸥无数,城中草自长。
临流邀月饮,莫挂一毫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