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皖上相逢昔少留,登楼隐几听鸣鸠。
山峰游处今何在,溪水流来此有不。
就食四方甘不系,为生一世信长浮。
共知局促京沙里,回首当时始觉羞。
这是一首表达对故土和往昔美好时光回忆的诗篇。开头“皖上相逢昔少留,登楼隐几听鸣鸣”两句,通过对过去偶遇之情和登高望远、聆听鸟鸣的声音,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接着,“山峰游处今何在,溪水流来此有不。”这两句则是诗人对于现在景物变化的感慨,以及对过去美好记忆的留恋。这里的“山峰”和“溪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变迁。
中间,“就食四方甘不系,为生一世信长浮。”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无牵挂、随遇而安的心态,以及对生命短暂、要及时行乐的感悟。这里的“就食”和“为生”都是对待命运的豁达态度。
最后,“共知局促京沙里,回首当时始觉羞。”这两句则是诗人对于过去在狭窄环境中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表示了对过往自我的反思和某种程度上的羞愧。这里的“共知”意味着与他人的共同体验,而“回首当时”则是在时间的流转中回望过去。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不详
王安石妹婿。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清嘉庆《扬州府志》卷三九)。官著作佐郎,进崇文院校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九)。曾知秀州,迁两浙监司(同上书卷二七八、三五五)。官至大理少卿。事见《王荆公诗注》卷三《寄朱昌叔》注。今录诗六首
雨露三春少,风霜一夜多。
从来有根本,不怕下枝柯。
楚岸枫相属,吴山橘与和。
秋居好相慰,醉色伴吾酡。
虽无才学可人群,偶有诚心与古亲。
兹世几人能永富,此身何恤不终贫。
生无簪绶身宁屈,死有诗书志尚伸。
自匪与君尝素计,斯言何敢易谋人。
直枝难立鸟徘徊,地瘦根孤碍石回。
山野不逢终更老,闾阎无用始为材。
更无匠伯身尝过,祗有幽人眼暂开。
谁与东风记霜雪,争令平地肯栽培。
浩渺烟波不可名,我来闲自濯尘缨。
久思沧海收身去,安得长舟破浪行。
天阔水云连黯淡,日间鸥鹭自飞鸣。
屈平死后渔人尽,后世凭谁论浊清。